4位桐乡大姐与杭州89岁孤寡老人蔡大伯 一段跨越14年的忘年交 |
2016年12月28日 07:38:00 星期三 |
大伯拿出一瓶花生豆瓣:“我最喜欢这个,是她们带来的!” 大伯和4位大姐在一起 前天,赵阿姨打进85100000热线:我住在水星阁。我楼下有一个蔡大伯是孤寡老人,他快90岁了,眼睛也不太好,平日里都是一个人。每年都有翻新丝绵的女工来杭州,借住在他家里,这段时间这些女工都住在他家,她们烧饭就帮他烧一点,现在大伯脸色好多了,我觉得这种模式蛮好的。 前天下午四点,我来到水星阁蔡大伯家。开门的蔡大伯戴绿色毛线帽,脖子上挂着眼镜,蓝毛衣外套一件马甲,看起来蛮精神。 “我们家很乱的,早知道有人要来就收拾一下啦!”穿着花棉服,烫卷发的章阿姨不好意思地嘀咕。“今天也是巧了,本来这个时间我们都在外面翻丝绵的,今天休息半天。” 脸圆圆的陆阿姨告诉我,她们四个来自桐乡,一个村的,自己和亲姐姐,还有两位姐妹一位姓章一位姓杨。1998年开始,她们就出来摆摊翻新丝绵了,最初在宁波,2001年开始,每年九月到春节期间就来杭州,在下城区的小区和市场门口摆摊,胭脂新村、环北市场、十五家园、新华坊……都有不少老客户。 蔡大伯今年89岁,退休前在杭州红磊纺织厂做机修工,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区门口修自行车。 “大伯在小区门口修自行车,我们翻丝绵,来来去去也认识了,我们也上门给他翻过丝绵,大伯人很好的,那时候就叫我们去他家做客。”陆阿姨说。 “那你们是怎么搬来这里跟大伯住的呀?”我问。 蔡大伯吃饭比较慢,阿姨们吃完后围在桌旁,边看电视边等他,章阿姨还给大伯夹菜。 “有个住莫安小区的黄阿姨,也是我们翻丝绵的老客,看我们住地下车库,没厕所厨房的很不方便,就建议我们去蔡大伯家搭伙。大伯年纪大了一个人,生活不方便,我们过去也能照顾她。”陆阿姨说。 “可是……”我再次起身环顾这个30平米左右的房子,“屋里怎么看都只有一张单人床啊?” “我们还是睡地下车库,不过可以来大伯家烧饭,洗澡,方便很多!”陆阿姨的姐姐说。 听着这四位阿姨你一言我一语,再看一眼大伯,我恍惚间觉得这就是一家人。 “阿姨,你们平时几点出门做生意啊?” “我们六点多起床,做好早饭,叫大伯起来吃了,他吃完回去继续睡。” “那中饭怎么办?你们应该一整天都待在外面吧?” “我们早上就给他做好中饭,他中午自己热一下就可以了,晚饭我们再回来做。三餐我们都包的!除了做饭,我们还给大伯洗洗衣服。” “大伯,这四位阿姨在你家照顾你,你一定很开心吧,看你脸色不错啊。” “就是啊,她们上上个星期回家了一趟,没人给我烧饭了,我就自己外面店里吃点面、馄饨,还感冒了。”大伯看来对阿姨们的照顾已经产生了依赖,而阿姨们中途有事回家,也一定会带些特产回来,我打开冰箱瞧了瞧,里面还有她们带回来的鸭肉和鸡蛋。 打进快报热线的赵阿姨住在大伯楼上,她说,几个阿姨不在的时候,大伯看上去病恹恹的。每次阿姨们一来,把大伯照顾得很好,大伯就像换了个人,街坊邻居都觉得这个事情不错。 推荐阅读: 聊着聊着,到了下午五点一刻,今天掌勺的章阿姨提醒大家吃饭了。 晚餐很丰盛 菜陆续上桌:肉丸粉丝汤、冻羊肉、榨菜娃娃菜……粉丝汤放得离大伯有些远,阿姨怕大伯不好搛,又盛了一碗放在他面前。 大伯拿出一瓶花生豆瓣,朝空盘里倒了些:“我最喜欢这个!是她们从德清带来的。” 阿姨们住在德清桐乡交界的地方,常带两地的特产给大伯。大伯牙不好,酥脆的豆瓣大伯刚好咬得动。我尝了一口,果然不错。 “今天你们来了,兴致好,喝点酒!配豆瓣最好了!”大伯说着拿出一瓶江西四特酒,倒了一小盅。 “平时我不大吃酒的,她们叫我少喝。”大伯抿了一小口酒,又配了几颗花生豆瓣,一脸满足。 我掰指头一算,2003年开始,四位阿姨陪伴大伯已经是第14年了。 “大伯身体还不错,就是这两年腿脚不比以前,可他还是要自己骑自行车出去买菜。上个星期,他骑车到屏风街农贸市场,出来忘记车放哪儿了。我们下午6点回家一看,家里没人,急死了,马上打电话给他。他说找不到车了,走回来又好远,我们连忙出去,在高架桥下面接到他。”陆阿姨说,现在想起这事还有点后怕。 “结果晚上9点,他都躺在床上要睡了,突然想起来,车子放在了什么地方。车是刚买的,大伯很心疼,我们四个就出门帮他找,结果真给找到了。原来以前他都习惯放后门,那天放在南门了。能找到我们都开心,说赚回来300块钱!”陆阿姨讲到这里,笑得十分开心。 一边吃饭,大家一边围着桌子看电视。大伯捧着碗慢悠悠地往嘴里送着粉丝,眼睛盯着电视机入了神。 我问阿姨们,晚上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阿姨回我:“星光大道!” 我一副要搞事的样子,转头又问大伯。 “我啊,新闻联播!”大伯一脸正气地回复我。 “我很好奇,家里看什么电视谁说了算呀?” “听大伯的,他是主人呀!哈哈!” 推荐阅读: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张宇璐 摄 葛亚琪 编辑: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