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开启太空计算新纪元的AI卫星 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3-09-11   都市快报

这期科普发布看科技如何赋能未来的璀璨星辰

每次打开微信界面,我们总会看到一个小人的身影在回望地球。科技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向往从未改变,我们不断探索宇宙的边界,但同时,依然对自己的家园充满了情感,即使身处宇宙,我们仍然不断回望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1972年,人类拍摄到了第一张被完全照亮的地球彩色照片。不久之后,具有相同视角的第二张照片被处理成了广泛使用的蓝色弹珠形象,这也成为微信启动页的素材。

那如果我们想看到更多地球的细节?传统卫星的算力和通信手段似乎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幸运的是,在杭州就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将AI技术与卫星结合,在卫星上搭载星上AI算力和智能操作系统,将人工智能送上了太空。

昨天上午,浙江省科协科技成果科普发布活动就走进了算力小镇,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浙江大学望江山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春晖,向大家揭开了这颗AI卫星的神秘面纱。

这个年轻的团队

给卫星装上AI的“翅膀”

AI卫星跟传统卫星有什么不一样?

王春晖告诉大家,传统卫星的通常主频是600MHz,甚至远低于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同时传统卫星缺乏有效的实时通信手段,非常依赖大量人工和单位。而这颗名为“地卫智能应急一号”的智能卫星,装载了全新计算架构和自动驾驶级的太空算力,驱动高分辨率面阵相机、近红外相机等,其算力峰值可达80TOPS (即每秒万亿次运算),能够运算超过百种算法,因此可以让数据的获取和调优直接在太空中完成,实现星上的实时观测、实时处理和太空智能。

就在前几天,这颗卫星在太空中拍摄的照片正式对外发布了,这组“看起来像游戏CG合成的地球照片”,其实就是卫星100%的原始拍摄图。而这正是这些创新技术使得卫星可以实时感知地球及其周围的变化,在星上就对影像进行处理、合成、压缩等环节,并且及时完整地传回影像数据。

当然,除了给地球拍美美的照片,这颗卫星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它可以监测洪涝、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还能实时监测我们的环境变化。

科普官给孩子打开未来的想象

《生活大爆炸》的片头很多人看过,那些高速闪过的万物历史令人印象深刻:宇宙大爆炸、天体的形成、生命的诞生、进化……地卫二科普官魏拓欣就从《起源:万物大历史》这本书,向大家科普了无尽浩瀚、充满未知的宇宙中那些奇妙的科学概念。

“138亿年”“熵增”“金凤花”条件……魏拓欣抛出了一个个天文物理的数据和概念,引发了现场小朋友的激烈讨论。分享的尾声,魏拓欣也引用了书中的一段话,“对我们人类来说,未来100年真的非常重要。如今,万事万物都好像加快了节奏,以至我们会不时感觉正在慢慢接近某种即将发生的大变故,所以说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具体做些什么在数千年的尺度上将产生重大影响”,相信我们人类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用科技和创新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好。

接下来的科学沙龙环节,除了两位发布人,浙江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张顾洪也加入了讨论。针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之间的平衡点,张顾洪认为,“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传统卫星是人类眼睛耳朵的延伸,而AI卫星可以看作是人类大脑的延伸,未来我们如何运用人类智慧,让AI成为人类的朋友和助手,答案其实在我们自己手中。”

“越来越多的卫星上天,以后太空会不会像中河高架一样拥堵?”魏拓欣告诉大家,目前并不用担心,“发射卫星之前都需要先报备,申请相应的频道频段。”

而在说到航天领域未来会面临的挑战,王春晖希望能有更多计算机领域的人才加入进来,“我们的卫星还需要变得更加聪明,这需要更加强大的算法。”

发布活动结束之后,孩子们还跟着讲解员参观了地卫二航空航天科普馆,在卫星测控大厅看卫星的真实运行轨道,通过VR眼镜体验真实的太空影像。活动结束了,几个喜爱航天的孩子还舍不得离去,他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一样,充满了对太空的好奇和憧憬。

本期发布人: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浙江大学望江山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 王春晖

本期发布内容:基于“弦”星载Edge AI载荷处理单元的多模态AI卫星

ABOUT.科技成果科普发布

作为全国样本、浙江创新,由浙江省科协和都市快报联手打造的“科技成果科普发布”已经举办了五年,持续关注前沿科技,打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四级联动、协同发展、社会科普资源互通共享的新局面。每期活动都会请到深耕一线的科学家来讲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成果背后的科学故事。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翁丹妮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