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体育赛事越来越多 赛事热背后下的是一盘什么样的大棋?
发布时间:2024-06-12   每日商报

谋城之略: 流量变留量考验城市管理能力

跟着赛事去旅行,为城市带来大“流量”的同时,也考验着城市的综合服务及治理能力,更考验着城市的视野。

“流量”进来了,怎么接住这泼天的富贵,让赛事“流量”变体旅“留量”,促使“体育+旅游”这股新生力量茁壮生长呢?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7万人全部离场仅用时40分钟”“3万多赛事车辆100%准点到达”,这是为赛事保驾护航的杭州交警部门带给全世界的“震撼”。

最近杭州接连举办各类演出活动,交警、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联动,做好服务,确保了活动的安全有序举办。

每次大型活动之前,交警部门会提前发布交通管制通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赛事周边的交通顺畅,体现出城市管理的成熟度。

尤其是“大莲花”所在的滨江区,每逢大型演唱会,执法人员就会集结,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为核心区进行布控,明确责任区域划分,细化巡查管控到人;同时,通过“现场指挥部驻点+体育场内步巡”分片分段管控的方式,持续坚守到演唱会结束观众散场等。

此外,快速响应的人流疏散能力、场馆外摆摊人性化执法等,都体现了杭州在应对大型活动时的综合协调能力。

比如,不少歌手在“大莲花”开唱,给附近住户和商家带来一些烦恼,行政执法部门及时处置,制定更详细保障方案,对无证摊贩进行整治,严禁使用煤气罐、可见明火的重油烟烧烤类的摊点外摆,在路上及时进行疏导等,在尽量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情况下,保证城市的“烟火气”,彰显着城市执法的温度。

成色之考: 走出同质化放大赛事营城“辨识度”

“传统的旅游方式主要是观光式旅游,逛景点、吃特色(美食),但如今,大众的旅游诉求日趋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呈现文体旅融合的趋势,这进一步拓展了旅游消费空间。”杭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安胜表示。

在他看来,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体旅融合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以各地正在开展的“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为例,大家在参与赛事的同时,也会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等。体育已经成为连接人与城,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连接点。

当前,放眼全国,不仅是杭州,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布局体旅产业,体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网红城市接连出现,让人目不暇接。不过,红极一时的旅游城市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如何破解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难题?

眼下,不少城市已经找准了赛道。

比如,北京借助冬奥会契机,联动周边城市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延庆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张家口的滑雪场等成了冬季体育旅游的热点。

成都紧抓大运会余热,将多项国际级体育赛事与熊猫基地、宽窄巷子等旅游资源结合,打造了“赛事+旅游+文化”的综合体验。

西安在全运会后,也加快了“文旅+体育”跨界融合,将国际赛事与兵马俑、大雁塔等世界知名文化遗产联动,让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比赛的同时,深入体验古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魅力。

而作为亚运之城,杭州该怎样走出同质化,放大赛事营城的“辨识度”?如何通过赛事引领,形成“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的体育旅游消费模式?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所副研究员沈芬认为,杭州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创新“体育+”发展模式,不断升级文旅服务。

比如,将一些体育赛事与杭州特色文化及自然景观紧密结合,使参与者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亲身体验杭州的历史与自然之美。这样的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机会,也为城市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像淳安、临安、富阳等地的竞赛场馆,可以作为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新引擎,通过组织自行车赛、山地跑、皮划艇赛等赛事让游客留下来,探索这些地区的独特文化,如去临安体验吴越文化、去淳安欣赏千岛湖自然风光等,实现‘走入大杭州’的深度体验之旅。”

而从长远来看,体旅融合文章要想做得好,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则更为关键。以提高亚运场馆使用率为例,沈芬表示,可以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以多元化经营策略激发场馆活力。此外,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城市IP,杭州可以以3处世界遗产、5项人类非遗为重点,充分挖掘西湖、大运河、良渚等文化特色,鼓励市民游客参与。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刘迅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