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打开沙盘”的方式“打开未来”
工作生活的环境和这座城市
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打开新中心”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发展成果展重点展示了余杭“中轴线”的规划,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逛展。
进入展厅,最显眼的就是一字排开的白色沙盘,最大一座几乎达到了5m×5m的规格,很多人在上面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现在住的小区、工作的大楼,以及未来在身边会崛起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既有之前只在效果图里见到的杭州未来公园、城市服务综合体、国际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项目,也包括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vivo全球AI研发中心等标志性的企业总部。
当这些原本只在图上看到的平面效果变成立体的沙盘,许多人对于这座城市的期待也具体起来。
“将来出生的孩子,可以在这里念书。”在公共配套的展板前,郑先生和妻子黄女士停下了脚步,指着天元公学钱学森路校区小声讨论起来。他们刚刚跟着解说听了一遍全场,正在细细地逛第二轮。
两三年前,他俩搬入在余杭购买的新房,墙面上展示的这些项目,有郑先生所在公司参与承建的设计。“以前陆续听老公讲过一些规划蓝图,现场看了之后,有一种概念具象化的感觉。不管是生活周边配套,还是将来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有了更多期待和憧憬。”
接完大女儿从培训班放学,倪先生一家四口顺路赶来。两个女儿从小对绘画感兴趣,在展厅现场看到一些设计原稿很是兴奋。
这一家子从一字排开的白色沙盘上找到了自己所住的小区,倪先生的妻子更是对公共设施的规划印象深刻,“工作生活的环境和这座城市,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杭州西站枢纽、湖畔研创中心、大谷仓、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家住城北的叶女士边拍边看,特别投入。昨天上午,她看到都市快报官微的推文《杭州“新朋友”的自我介绍里藏着三个小巧思》,下午便特地赶到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这个展办得很好,身为杭州人,有机会对于这座城市的未来规划,有了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这场展览位于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原阿里西溪B区)的体育馆,将持续到10月27日,从上午10点开始,晚上8点结束。
用“打开脑洞”的方式“打开未来”
用创新、绿色规划理念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期待创新、绿色规划理念为余杭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0月11日下午,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绿色发展与创新城市会议召开,余杭区委常委、副区长吴远东在致辞中表示。
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轴线开发建设总规划师段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叶斌及各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用一场又一场脑力激荡,为新中心的建设和未来城市的规划提供真知灼见。
“BIG是以建筑著称的公司,当设计越来越多项目的时候,我们发现建筑不能作为单独符号的存在,所以就有了景观,甚至还有产品设计。”BIG景观和规划的负责人Giulia Frittoli说。
她举了一个由他们操盘的知名案例。在哥本哈根,有一座外形像山的垃圾处理厂,高80多米,每年转化约60万吨垃圾,供9.5万个家庭的用电和区域供暖。建筑利用屋顶斜坡和外立面设计,为市民提供滑雪、徒步、攀岩
等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站在建筑顶部还能享受独特的观景体验。
“我们的这个建筑不仅可以给城市供电45%,也变成了哥本哈根唯一一座可以攀爬和享受的山。”Giulia Frittoli说。
几年前,Foster+Partners高级合伙人马丁·卡索,成为欧美金融城项目的主创设计师。几年后,欧美金融城已是杭州的一大地标建筑群。这次马丁·卡索分享了低空飞行、无人驾驶等科技大范围普及的大背景下,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改变。
比如,他们在设计大疆深圳总部大楼时,在塔楼盒子的顶端创造了四层通高的空间,用于无人机测试,在大楼顶部设计了无人机港和着陆台。
“2007年PRT(个人捷运)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无人驾驶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引入了无人驾驶巴士,因为它更便宜,也更容易整合进城市交通网。”马丁·卡索说,“随着这个技术的变化,我们的关注点仍然是人们和他们的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更舒适的环境。”
他透露,在做余杭总体规划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优化,加入更多的混合型用途,如住宅、酒店和商业,对15分钟城市的概念进行创建。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需要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打造更健康的街道和社区。
用“打开想象力”的方式“打开未来”
“科技+人文”
让杭州人拥有专属的松弛感
放风筝不用风、种菜不用土、打麻将不用牌……在满城桂香里,未来生活探索日让这座城市的人享受了专属的松弛感。
三个央美毕业展的优秀作品几乎每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每一件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和技术结合,摩擦出新的火花。
两块屏幕中间,一根细细的风筝线穿过,小朋友们拉动风筝线,收放线绳,屏幕上的风筝就随之翩翩起舞。很多小朋友在“纸鸢漫游”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放风筝的乐趣。为了模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感,设计者海蓝在风筝线拉扯的过程中增加了重力设计,拉动风筝线时能感受到“风”的拉力。
开展当天,大洋彼岸的特斯拉举行了“We,Robot”新品发布会。在本次活动现场,二代机器人的“真身”成了热门的打卡背景。在它的对面,杭州本土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在现场大跳科目三,机器狗还配合来个后空翻,是全场当之无愧的氛围担当。
另一个吸引全场目光的是程天科技带来的外骨骼机器人。去年在亚残运村,一名外籍运动员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时隔13年重新站立。这次,他们带来了升级版,年纪最大的体验者今年88岁,她说:“你们年轻人的发明,毛好嘞!”
三天消耗了近1500张相纸,这是腾讯优图带来的AI拍照体验交出的答卷。两天里,AI大模型拍照机前弯了几个弯的队伍,几乎从未间断过。另一边,杭州本土的科技企业无界AI的AI拍照机器也在不断刷新着纪录。这台装有大模型的自拍机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提供AI解决方案,比如你想要即刻生成一组证件照,只要上传几张照片,AI会帮你搞定。
今年的未来生活探索日与支付宝合作,首次采用“碰一下”进行打卡,让很多人发掘了手机NPC的妙用。三天时间里,近2万人参与打卡活动,打卡次数超过16万次。
蚂蚁“蓝马甲行动”的展台,则被老年朋友围了个水泄不通。昨天,蓝马甲·西湖阿姐服务队队长陈幼娟和她的AI智能体一起现身,教大家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现场限量免费赠送的艾草“捶背神器”,也受到了老年朋友的喜爱。
用“打开边界”的方式“打开未来”
对未来生活的探索还将继续
也是在10月11日上午,本次活动所在的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原阿里西溪B区)正式宣布对公众开放。
对大多数人来说,阿里园区又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因为严苛的访客制度,如果没有被邀请,你很可能会被挡在门外。
如今,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原阿里西溪B区)围墙不见了,连门口登记访客的保安小哥也消失了,这里变成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园区,年轻人在这里喝咖啡、办公,享受和隔壁大厂一样的设施、商业配套及服务。
这里已经成为年轻人来杭州职场生活的第一站:一个向所有人敞开的国际青年街区。这次“未来生活探索日”,则像是园区对外开放后的一次预演和暖房趴。
三天来,来自阿里A区的金华烧饼成了全场的“顶流”,无论男女老少都被香味吸引,不惜排队半小时来大快朵颐;昨天,因为打卡园区的市民和游客太多,B区食堂准备的食材被一扫而空。
通过未来生活探索日的亮相也只是阿里园区“打开边界”的开始。根据园区的规划,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来自A区和C区,经过阿里人检验的美食以入驻、快闪等多种形式在B区亮相,用“好吃不贵”的餐饮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本周末,作为本届未来生活探索日的延续,在同一片场地,将围绕年轻人喜爱的潮玩市集、机车文化,以及面向更多群体的“以旧换新”等主题,在浓浓的桂花味里,送上新一轮惊喜。
无论你对这座城市的新中心和未来,抑或是阿里园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潮流文化感兴趣,都可以继续来打卡,寻找美好生活和“打开未来”的无限种可能。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