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构建“大阅读生态圈”
“阅读场景方面,均以晚上在家、周末、寒暑假为主,校外阅读占主导。”两年《蓝皮书》中的数据均显示,阅读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今年的《蓝皮书》调查显示,67.20%的受调查家庭每周会进行亲子阅读,但自主阅读品种广泛,家长们渴望有高质量阅读指导。在“家长为孩子选课外书上的困扰”和“家长在陪伴/引导孩子阅读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困扰”两个选项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图书太多,不知道怎么选书”(31.78%)和“缺乏指导,不知道该怎么陪伴/引导孩子阅读”(26.41%)。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的确是不少家长的困扰。“孩子马上三年级,最爱看的还是漫画类图书,我们想引导他多看文学类图书,多次尝试都没有效果。”来自杭州的严女士有些头疼,希望得到专业的阅读指导。
可以看出,不少家长虽重视孩子阅读,但因缺乏科学指导方法,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绍兴越城区联合区内8个学校教育集团,共同开发《亲子阅读指导手册》。“8个学校结合各自的阅读特色,通过阅读指导技巧、挑选适龄书籍、引导孩子深度思考文本等主题,为家长提供系统性指导。”越城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家长可依据手册中的分级阅读推荐书单,精准挑选契合孩子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的书籍。
城乡学生在阅读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蓝皮书》显示,从地区差异看,城区学生图书阅读率明显高于乡镇学生。在选择“一本也没读过”或者“不清楚”的对象中,城区学生占35.29%,乡镇学生占64.71%。这也是山区海岛县乡镇学校的难题。乡镇中小学生的阅读,该如何破题?
“乡村相比城区,阅读观念和氛围较弱,家长的阅读引领能力不足,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山区的学校留守儿童多,推进阅读并不容易。”温州泰顺县文祥小学校长蔡尤奇意识到,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不够。目前团县委、县图书馆通过赠书等形式,为学校送来阅读资源。“希望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志愿服务、阅读推广活动等形式,为乡村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
舟山市普陀区离岛学校占全区中小学三分之一,阅读资源共享率低、海岛异地借存在障碍,推进中小学生阅读存在痛点。
今年“五一”假期,普陀小学女生张晶瑶通过“智在阅读”平台查阅图书,很快发现普陀图书馆有她心仪的《历史穿越报》。“打破校际之间的界限,通过数字化方式让区域内图书流通,将学生的阅读空间从校园内延伸至校园之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数字画像’。”普陀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的空间和形式正在不断拓展,比如温州市实验中学与温州图书馆合作“流动汽车图书馆”、杭州市紫金港小学与喜马拉雅合作“碰碰卡听书”等。各方都在中小学生阅读中发力,学校层面探索阅读与教学结合,家庭层面引导亲子共读,社会层面引导志愿者、知名作家等加入中小学阅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不少地方构建起“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阅读支持体系,形成“大阅读生态圈”。
在常立看来,持续推进中小学生阅读,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共识,更关键在于通过制度激活各参与主体的动力,形成可持续的阅读支持体系,为孩子们打开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