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你有多久没和孩子一起“悦读”了
发布时间:2025-05-14   浙江日报

《2025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蓝皮书》发布

2024年浙江中小学生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18.05本/册、人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为34.24分钟……近日,《2025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

本年度《蓝皮书》通过在线发放3.8万余份问卷,并辅以线下实地走访,对全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挖掘区域阅读特色与潜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这也是浙江自去年以来第二次发布《蓝皮书》。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近年来,浙江在中小学生阅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2023年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印发《浙江省青少年学生“爱阅读”读书行动方案》。2024年,省教育厅再次聚焦阅读,公布首批中小学阅读引领学校及中小学阅读指导师,为推动中小学阅读按下加速键。

浙江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如何?《蓝皮书》背后,折射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及其背景?结合《蓝皮书》的数据,记者走进全省各地多所中小学,寻找答案。

阅读媒介日益多样化

对比两年的《蓝皮书》可以看出,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总体保持良好势头。比如,中小学生的阅读量显著提升,人均阅读量增长,高中生“零阅读”比例下降,低龄段阅读习惯培养成效初显。

《蓝皮书》发布现场,有一组数据的对比让不少专家教师感到意外——和上一年相比,我省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增长5.53本,但阅读时间同比略有下降。

“将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这两个指标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阅读时间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浙江中小学生图书阅读数量增长了超40%。”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编辑毛夷平解释,排除两年样本变化的因素,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小学生的阅读碎片化现象,即在同样多的单位时间里看了更多的书,或者说花在每一本书上的阅读时间变少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小学大力提倡“整本书阅读”是有必要的。

如今有声书、互动绘本等新型阅读形态的出现,对中小学生的深度阅读构成挑战。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冯妙群对此深有感触,孩子阅读媒介越来越多样化,新型媒介的阅读形态甚至比书本更容易获得。

“当然,我们也是可以利用碎片化阅读,使之成为走向深度阅读的桥梁。”冯妙群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例如,对不少孩子来说,直接阅读原版四大名著有些困难,可以引导他们先接触优质的阅读音视频,让他们对作品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她带着孩子们先听了《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系列音频,然后再一起阅读《三国演义》原著,降低了阅读门槛。

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黄华伟认为,面对数字浪潮,用传统方法提倡多读纸质书,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去直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冲击并且‘为我所用’,才能掌控阅读的主动权。”阅读方式的演变始终在进行,既要让孩子们能在信息的浪花里灵活穿梭,也要有潜入知识深海的能力。

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图书阅读率随学龄增长而下降。以年度阅读量“6至10本”的对象为例,小学1至3年级学生占36.27%,而高中学生占比仅5%左右。这项数据让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资深语文教师高利有些担忧。在他看来,数据折射的正是近年来高中阅读遇到的困境。

近日,记者在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高一(13)班做了随机调查。全班49位学生,61%的同学每学期阅读书籍数量为3本以下,仅有14%的同学每学期阅读书籍数量在5本以上,有57%的同学感觉到进入高中后,自主阅读时间明显少于初中。“因为自主阅读时间不够多,放弃了自己初中时喜欢但需要连贯阅读的文学小说,改为看一些诗集,放松心情。”女生鲁丁荣说。

“尽管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导向的教育环境中,阅读往往被视为一种辅助性活动。各方对学生成绩的追求,也会让阅读成为耗时但产出低的项目,被迫让渡时间,优先分配给应试需求。”高利说,但这些并不是中学生放弃阅读的理由,阅读是能力和习惯,需要培养呵护。这学期他在班上开展“红楼梦博士”活动,每个学生分配到《红楼梦》两到三章阅读任务,在深入阅读后和大家分享感悟。

推广校内阅读尚存难点

如今,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正面临挑战,深度阅读的时间和兴趣正在被不断挤压。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不少中小学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和课程,通过涵养阅读生态建设“书香校园”。

“鲁迅为什么要在桌子上刻‘早’字?”绍兴市鲁迅小学“三味书屋”前,学生身着长衫、头戴乌毡帽,演绎情景剧《三味早读》。这座仿制的“三味书屋”就在该校和畅堂校区的一角,全天向学生开放。

和经典牵手,鲁迅小学开发了《感受鲁迅》《阅读鲁迅》《亲近鲁迅》系列校本阅读材料,分别对应低、中、高学段。根据各个学段孩子的能力和特点,将鲁迅经典文学作品节选重组,并综合鲁迅生平、创作背景、词句注释等设计了一整套助读系统。从赏析到共情,学生用6年时间接触鲁迅作品,平均每人能读完3部鲁迅著作。更有意义的是,这套阅读方法迁移到其他经典名著,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看来,除了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在课堂上开展“整本书阅读”也十分必要。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其中就提到加强“整本书阅读”,推进阅读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

每周四中午,杭州市三墩小学的校园格外安静,这是学校专门开设的整本书阅读时间。老师们课前设计阅读任务,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和传统的阅读课相比,这样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段落大意和人物特点,而是引导学生全面阅读。

温州龙湾区第二小学龙江校区,一处百米长的围墙边摆满了各种小盆栽,引人注目。这可不是观赏植物,而是该校推行科学阅读课程《我在校园有棵菜》的“教具”。“学校会给各个年级学生定制不同的自然类、生物类阅读书单,开展跨学科阅读,还种植了许多盆栽,让孩子们结合书本知识进行观察、记录。”校长董彩霞介绍。

不同学校的阅读课程和活动背后,有着共同的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中小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根基。

然而,也有学校在推进阅读的过程中并不顺利。“阅读是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学习行为,一些老师不愿意花精力投入,对学生的阅读引领力不高。”一位小学校长坦言,由此带来的阅读推广和提质难度有些大。

这也是《蓝皮书》中提到大多数中小学面临的难点之一。当前,部分学校阅读课程开发能力薄弱,阅读课程仍以教材推荐书目为主,缺乏系统性设计,一些班级阅读活动依赖教师个人经验,未形成可复制的课程体系。此外,部分学校的阅读活动设计存在“形式化”倾向,过于注重展示效果,从而忽视了阅读本身的深度体验。

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引路人”,特别是教师的带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阅读指导师”应运而生,2024年省教育厅公布首批名单共118人。

冯妙群作为浙江省第一批中小学阅读指导师,从去年起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题研训活动。她开设了“妙谈语文”公众号,开出整本书阅读栏目,匹配教学进度和师生需求,推送相应内容供师生免费使用,累计已推送150多篇文章。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儿童文学作家常立认为,课业与阅读难以平衡是当前中小学生阅读困境的核心问题之一,影响着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发展。“要想做好中小学生阅读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到的事是‘去功利化’,不能用习题和分数去量化。”常立说,阅读要走一条和应试不同的路,给孩子创造自由自洽的阅读环境。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姜晓蓉 纪驭亚 周琳子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