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方便,便宜,味道也好,孩子们在外也安心多了!”拱墅区的王大爷熟练地在接入“全城通”的老年食堂“刷脸支付”,一份热气腾腾、营养实惠的饭菜便端到面前;发布《弱有众扶体系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出台《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印发《关于促进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15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条例、方案在杭出台,在各领域为民解忧;当上城区的李女士家庭突陷困境时,“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如一张无形的“数字守护网”精准捕捉到信号,助联体迅速上门解忧……过去五年,数字的星火、制度的善意、精准的帮扶,在杭州大地上交织出一幅温暖厚重的民生图景。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杭州民政系统以改革破题、以情怀暖民、以数字赋能,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交出了一份闪耀着“数智”光芒、浸润着“善城”温度的五年答卷,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幸福民生标杆城市筑牢坚实根基。
“家门口养老”托起幸福夕阳
五年来,普惠优享、均衡可及成为杭州“家门口养老”模式的鲜明特色。
杭州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成效显著。累计建成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700余家,与200多家镇街级中心互为补充,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康养联合体180余家,推动医康养深度融合。聚焦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杭州共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其中接入“全城通”的老年食堂1600多家,累计服务老年人2800余万人次,累计优惠金额1.2亿余元,使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率先全国创设养老服务电子津贴“重阳分”,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为全省全面推广实施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提供了杭州经验。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重阳分近15亿元,惠及老年人40余万人。
此外,杭州老年人“安居守护”数字应用获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百景”奖。“e床养老”获评2023年度长三角卫生健康最佳实践案例,智慧养老的杭州方案走向全国。
同时,杭州持续推进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新增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新增养老护理、应急救护‘双持证’护理员”项目入选省、市民生实事项目,成效卓著。
在各项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阳的同时,杭州银发经济也活力迸发。据悉,杭州全力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大力推进银发消费,滨江、上城、余杭三地被列为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传统养老业态逐步向多业态融合发展。杭州居家适老化改造“以旧换新”也如火如荼,仅2024年补贴超1.4亿元,1.8万户家庭享受该服务,带动消费3.1亿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弱有众扶”筑牢共同富裕最暖根基
五年来,精准保障、多方协同、智慧高效的大救助体系日臻成熟完善。
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杭州以“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为支点,撬动构建了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打造出民生优享的“杭州样板”。
这项改革成效卓著:2022年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获评省、市优秀试点;改革方案入选全国民政政策创新交流名单;三个案例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三个项目被列为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揭榜挂帅项目;多项成果获评浙江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创新打造“12345”模式助联体——坚持党建引领,线上供需匹配与线下帮扶落地双线联动,县、镇、村三级联动,建立场地、人员、服务、资金四项标准,发挥合力汇聚、资源统筹、力量培育、场景体验、救助窗口五项功能。
数字化利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则如同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守护网。改革实施以来,杭州低收入人口监测对象占户籍人口比例从1.4%跃升至6%,城乡低保标准达每人每年15192元,居全国前列,城乡一体保障格局已然成形。全省首个《弱有众扶体系建设规范》标准的发布,更将“杭州经验”凝练提升。
儿童是未来,更是民政事业最柔软的牵挂。在杭州,14家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92家具备专业心理和普法功能的乡镇(街道)未保站、3287名村社儿童主任,共同构建起“1+N”关爱矩阵。杭州还在全国较早实现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市域同标、城乡同标”,筑牢共富底色。
便捷高效成为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关键词”
五年来,便捷高效的民政服务在移风易俗中提质增效。
继上城区、滨江区婚姻登记处先后迁至公园,市涉外婚姻登记处及西湖、富阳、淳安等三个区(县)婚姻登记处也将在年底前分别搬迁至花港公园、西溪湿地、阳陂湖、千岛湖。杭州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的陆续面世,在社交媒体频频出圈。据悉,杭州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建成5A级婚姻登记机关9家,占比达70%。杭州还推动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阵地、服务队伍全覆盖,首次将婚姻辅导员列入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序列。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扩大十大婚俗改革品牌影响力。推广“婚姻登记+婚庆服务”融合模式,提升“甜蜜经济”服务质效。
同时,杭州不断升级殡葬惠民政策,全市实现6项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免费,创新白事贴心服务管家模式,建设“数智殡”平台推动群众身后事“一键能申报、办事零材料、全程零次跑”。节地生态安葬镇街设施覆盖率达100%,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85%以上,高质量建成38个省级示范点,全城“无烟陵园”覆盖率达100%;强化殡葬数字集成改革,建设公墓“电子围栏”地图,增强殡葬数智管理水平,便捷高效成为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关键词”。
“善城”金名片在创新中越擦越亮
五年来,“善城杭州”品牌因人人参与的活力与温暖而愈加闪亮。
出台《杭州市慈善信托工作指引》,率先推出地方性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全国首单慈善信托公益性捐赠票据、首单不动产所有权慈善信托相继在杭诞生;率先全国发布上市企业ESG战略慈善影响力榜单……创新是杭州慈善最鲜明的特质。杭州,这座六次蝉联全省城市慈善发展指数榜首的“善城”,正通过一系列开创性举措,持续释放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巨大能量。
今年,杭州还率先出台《股权慈善信托登记试点通知》,打通了非货币财产设立信托的制度堵点。目前,全市慈善信托规模已近17亿元,占全国总量18%,连续四年保持亿元级增长,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此外,杭州于2025年7月1日施行本市首部慈善领域地方立法——《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这部条例在慈善组织培育、社区慈善、数字慈善等多方面给出规范,为“善城”建设筑牢法治根基。
慈善文化亦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杭州陆续成立杭州大运河慈善文化研究院、在杭州西湖启动全国首个慈善景区建设、建设杭州慈善文化园,“善”的触角在杭城进一步延伸。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
五年来,杭州不断健全 “提质增效、充满活力” 的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体系,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发展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勤廉并重的华丽转型。
在杭州,约6万家社会组织活跃在各行各业,积极助力杭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浙里有‘社’ 活力领‘杭’”为主题的2024年浙江省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果展暨杭州社会组织公益嘉年华活动在杭举办,在全省率先成立杭州市首批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工作室,并立项发布《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十四五”以来,杭州陆续出台人才培养、公益创投等社会组织扶持政策,积极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累计培育4A级以上社会组织783家,省市领军人物(人才)224人,打造“公羊会”“武林大妈”等一批优质治理品牌。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资助3600余个公益创投项目。
同时,杭州以清廉社会组织建设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构建综合监管机制,“优化社团退出”与“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两项试点经验全省推广。2021年以来,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1708家,打击整治非法组织261家,相关实践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和指导案例。
此外,杭州还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支持成立社会组织,通过实施“百社千企”建圈强链、“杭社同行”赋能基层、“万社联动”服务民生三大行动,引导激发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五年来,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地方及行业标准共183件,助力招商引资落地项目600余个,意向金额约350亿元,减免企业收费近7000万元,投入2.2亿元资助近千个公益慈善项目。
“杭民星”点亮全域民政服务新图景
五年来,“智慧民政”建设在数字赋能下实现全面跃升。
手机小程序上输入“低保申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杭民星”就会分门别类告知;想预约结婚,只需输入“结婚登记怎么预约”,“杭民星”就会告诉你结婚登记的方方面面,并提供在线预约快捷按钮;想详细了解某个地名,只需输入地名名称,“杭民星”就会将这个地名背后的含义娓娓道来……今年,杭州市民有了一个民政领域“百事通”——“杭民星”智能体,推动民政工作全面进入AI时代。
“杭民星”是市民政局新推出的民政垂域智能体,其接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主流大模型,紧紧围绕“便民利民惠民”宗旨,构建起“公众服务+政务协作”双轮驱动的智慧治理新生态。这一智能体深度融入“问答、办事、查询、审核”四大核心场景,让全市域、全领域的政策咨询与民生服务变得触手可及、精准高效,也为民政工作人员赋能,提升办公效率与服务效能,问答准确率达95%以上。上线仅三个月,截至6月底,“杭民星”已服务2万余人次解答民政领域各类问题。
数字赋能更体现在精准兜底保障上。杭州创新构建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通过涵盖7大维度54项指标的抗风险能力计算模型,为每户监测家庭精准“画像”、智能赋分,该系统一旦捕捉到风险预警,信息便自动分类流转处置,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五年奋进,杭州民政以数智之“翼”提升服务之效用,以制度之“善”涵养城市之温度,以精准之“扶”夯实共富之基石。西湖的碧波与大运河的桨声,共同见证着这座“善城”用智慧与温情织就的现代民政新图景。未来,杭州民政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更有温度、更显力度的民生篇章。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