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半年攻坚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9   杭州日报

缩小差距

共富根基持续夯实城乡民生底色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有个重大使命,就是要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其中,一项牵引性变革,正是“扩中”和“提低”。

杭州将“扩中提低”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就业创业一张图”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开展重点领域技能培训,设立镇街慈善共富基金等举措,交出了扎实的民生答卷。

上半年,杭州城镇新增就业11.71万人,长护险参保人数达1182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7.86%,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89.67%。“深化‘弱有众扶’构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新路径”案例,获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第一名;市本级及萧山区、建德市入选2025年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救助帮扶机制持续完善。

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三大差距”的关键。杭州深耕“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城乡一体化取得新突破。30个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18.82亿元,桐庐、淳安、建德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升至45.27%,较去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成效显著,培育单条产值超10亿元产业链20条,让乡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康养联合体、老年助餐服务乡镇(街道)覆盖率均超90%,经验获全国推广。“共享教师”模式创新推进,推动教育发展更加适应人口形势变化;45辆巡回诊疗车覆盖120个山区点位,让偏远地区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特困人员“一院供养”体系优化,机构从95家整合至34家,覆盖率达92%;截至5月,新增公租房6191套、保障性租赁住房4847套,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密。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机制更趋完善。通过对全市52万余名低收入对象实时监测,为5.8万个触发预警家庭转介就业、医疗、教育等多元化帮扶,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最需要的群体。

从城市到乡村,从就业到住房,从医疗到养老,杭州用一项项民生改革举措,践行着“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使命。

城脉永续

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交通是发展的骨架。杭州正以“软硬兼修”的举措,擦亮“人间天堂・最忆杭州”品牌,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在文化旅游领域,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体系全面升级,布局百个以上服务网点,优选千款杭城好物,持续吸引国际客流。截至5月底,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9.8万人次,同比增长17.1%,文旅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文化创新成果丰硕:影视电影小镇、“平行世界”文旅乐园加速建设;“杭小忆”平台迭代升级,“5000年中国看杭州”深度游产品受追捧;“首演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知名艺人演唱会首演接连落地;“十大科技新特产”成为城市新名片;“微短剧+”创作计划推进,西泠・武林美术馆以“整体委托+品牌合作”模式,成为全国首个全产业化运营的“美术馆+”文化综合体……这些探索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交通硬实力同步跃升。新增内河集装箱航线4条,打通水路运输新通道;建成全市首个无人机试飞场,开通低空航线39条(含物流航线15条),累计飞行6.2万小时,低空经济蓄势待发;主城区43条地面公交线路优化,市民出行更便捷。这些举措推动杭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提速,区域链接能力持续增强。

时间过半,改革不止步。从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到人才活力的充分迸发,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到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从文化魅力的日益彰显到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杭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画卷上描绘出精彩篇章。这些成果让城市发展底气更足、活力更强,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接下来,杭州将继续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勇毅前行,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书写更多精彩答卷,为全国改革发展贡献更多“杭州方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