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止步:破立之间见真章
杭州日报讯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坚决扛起省会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各项任务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日前,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发出动员令。
今年以来,杭州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年度目标,以13项市级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为引领,统筹推进7个专项领域263项重点改革项目,用真抓实干、蹄疾步稳的劲头,交出了半年度高分答卷。目前,22项年度改革举措提前收官,其余改革项目均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改革动能正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注入澎湃动力。
快速“流动”
科创、人才双向赋能
当DeepSeek大模型与用户展开深度对话,当宇树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扭动秧歌,杭州新锐科创企业的密集“破圈”,让人们触摸到未来科技的温度。这背后,是杭州作为科技创新“优等生”,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不懈探索。
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死亡之谷”——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鸿沟,正被杭州以制度创新逐步填平。日前,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出的“智者”大模型2.0版本,以扩容至10万家浙江企业的数据库、升级的算法逻辑和智能匹配能力,构建起全国性技术转化“高速路”。如今,这个覆盖技术、需求、人才的数字化平台正加速向全国延伸,让创新要素突破地域限制实现高效互联。
这仅是杭州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缩影。通过搭建“全国专精特新名城建设驾驶舱”,杭州实现了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动态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服务;开展科技成果“先用后转”试点,为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提供“试错空间”;推进“润苗基金”组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入金融活水……一系列改革举措从创新主体培育、人才梯队建设、成果转化机制、产业集群发展等维度发力,推动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更体现在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上。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中,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正释放出“最大增量”。3年前,博士毕业的於俊宇被浙江科技大学LHD海洋能研究院的“双聘机制”吸引——既拥有高校编制,又能在合作企业林东新能源直接参与研发。这种“一人一策”的考核模式,让他得以专注于海洋能发电设备研发,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
如今,这种人才“互聘共享”模式已在其他高校接续开花。市属高校4名聘用人员获省级产业教授认定,40名拟认定市级产业教授,市区两级教育、科技、人才等部门建立常态协调机制,累计流动共享人才468人,数量居全省首位。从“三名工程”“1+1+2+N”架构的搭建,到“双一流196”工程推进市属高校建设,杭州正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让智力资源在产学研链条中自由奔涌。
活力释放
营商环境、开放格局持续拓展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6月11日,在七轮改革、1.0—7.0版共计845项举措的基础上,杭州推出《2025年杭州市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改革清单》(8.0版),以AI赋能为鲜明特色,开启营商环境优化新征程。
在招投标领域,杭州通过AI技术实现“标前智能提示、标中辅助评审、标后动态预警”,既提升了行政效能,又以技术手段排除人为干扰,让市场竞争更趋公平。这种“科技+制度”的创新模式,正在政务服务各领域推广延伸,推动营商环境从“政策优惠”向“制度优势”转变。
开放环境的优化同样亮点纷呈。余杭区实施“余商出海”专项行动,整合政策、物流、法律等资源编印服务手册,建立“一小时”联动响应机制,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萧山区推进“一键订舱”改革,打通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数据壁垒,将企业舱位确认时间从57小时压缩至1-2小时,服务企业超1.5万家;钱塘区依托“中企出海港”平台,为企业提供海外风险预警、应对全链条服务。
在数据开放领域,杭州率先落地电子商务、清结算两个领域数据出境负面清单,覆盖8个场景、134个数据项,大幅提升个人信息与敏感数据出境量级,既守住数据安全底线,又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需求。
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发展离岸贸易、举办企业培训等举措,杭州正加速建设大宗商品投资贸易服务创新中心,让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支柱。
跨境电商创新更显杭州特色。“直播+平台+跨境电商”三位一体模式持续发力:联合雨果跨境建成产业带公共选品中心,服务全省特色产业;上城区“全球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提供选品、直播、政务一站式服务;日本乐天、韩国酷澎、俄罗斯野莓等国际平台相继落户;滨江区首创外籍跨境电商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这些探索让杭州在浙江省“高能级跨境电商国际枢纽省”视角下的建设中持续领跑。
各种形式探索和创新带来的,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高效有序,是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更是政府、企业、市场形成的发展合力。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