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过暑假——假期生活有“知”有“味” 文明实践“新”意盎然
发布时间:2025-08-27   杭州日报

蝉鸣渐歇,暑期将尽,杭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却仍涌动着不散的热潮。

今年暑假以来,全市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实践点,为不同年龄层群体特别是青少年打造了一场场兼具知识与趣味、传承与创新的暑期盛宴,让“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过暑假”成为这个夏天最生动的成长注脚之一。

从临安青山湖的“迷你森林”生态课堂,到富春江畔的法治剪纸;从萧山区抗战主题的红色研学,到西湖区植物拓印的千年技艺,再到钱塘区钙钛矿电池的科技之光,孩子们在方寸苔藓间感悟绿水青山,在历史回响中感受岁月峥嵘,在剪纸、绘画、捏塑中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大学生志愿者则褪去青涩,化身课堂观察员、科普辅导员、反诈宣传员等,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双职工家长也不再为“看护难”发愁,于安心托付中感受城市的关怀。

这个暑假,文明实践阵地成了学生们最爱的“打卡地”之一,而它所承载的,也早已超越了假期托管的浅层意义——既深耕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土壤,亦赓续城市文化根脉,让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双向奔赴中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A

活:千面课堂淬炼文明成色

剪刀游走,红纸绽花。在桐庐县富春江镇大洋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法治剪纸课上,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普法实践团的大学生志愿者精心准备了“宪法”“民法典”“法治天平”等主题的剪纸图。

“大家看,宪法就像这剪纸的骨架,支撑着整个法律体系。”志愿者小林手持一幅“宪法”主题剪纸,向现场20多名小学生讲解道。

红纸翻飞间,“防诈骗”“反家暴”等主题的剪纸作品在孩子们手中接连诞生。“以前觉得法律课枯燥,现在边剪边学,特别有意思!”二年级的章子墨举着作品说。这场“非遗+普法”的创新融合,让抽象法条化作指尖温度。

在萧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铭记浙里抗战史,公益传承爱国情”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如火如荼进行。萧山好人,兵之初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欢江通过图文解说、视频展演等形式,带领30名小学生回顾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艰苦历程。现场,孩子们自己动手,用五彩缤纷的颜色绘制出自己心中祖国大好河山的模样。王欢江还带领学生们走进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在历史的回响中厚植爱国情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五十多公里外的临安青山湖街道案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生物课堂上演自然奇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以即将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引,用通俗语言讲解生态价值。“我放了蓝色砂石做小河,还有小鸭子!”8岁的小禹兴奋地捧起自制的苔藓微景观,志愿者顺势剖析起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沙画蜡烛环节更是点燃了大家的创作激情,彩沙层叠铺展,精油氤氲芬芳,光影摇曳间生态理念悄然入心。

走进富阳区新登镇双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Talk”理论宣讲火热开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大学生们深挖双江村“畲族”文化特色,从民族融合、红色血脉两大维度,与孩子们热情互动。

在钱塘区云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另一番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景象悄然上演。中国计量大学科普宣讲队带去的“光伏如画 随形赋电”主题活动,让柔性钙钛矿电池的奥秘变得不再神秘。现场,孩子们亲眼见证“翅膀”点灯、“树叶”发电的神奇,更亲手用多彩色素模拟钙钛矿前驱液,在卡纸上涂出绚丽的“树叶”“地图”“花朵”。

西湖区的文明实践图景同样绚烂:文新街道五联社区的薰衣草手工课飘散科学芬芳;中国美院的学子在转塘街道桐坞村带孩子们体验植物拓印;文新街道南都社区的非遗漆扇课上,大学生志愿者以故事串联千年技艺,让传统文化在漆色流转间滋养童心;留下街道和家园北社区的防溺水课堂上,理论讲解与急救实操交织,安全意识随汗水悄然扎根。

于微末处见丰盈。这些多元形态的活动既以鲜活实践反哺阵地功能升级,更催生文明培育的创新范式,让文明实践与社会实践在暑期深度交融。

B

变:双向赋能中的成长

清晨8点20分,钱塘区邻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有礼讲堂”里,投影仪的开关声打破宁静。浙江财经大学的志愿者王思远已提前抵达,清点画纸蜡笔、调试投影设备、备好教学材料,确保杭师大志愿者虞老师的“情绪小怪兽”主题课顺利开场。

课堂开始后,王思远化身“小候鸟观察员”——记录孩子们的实时反应,收集绘画作品,制作成长档案,形成简报通讯。一天的实践下来,他深刻理解了高校与社区的纽带,就是在这些细微的共情里慢慢筑牢的。

邻里社区的“共富工坊”里,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覃岚欣跟着师傅尝试制作铁夹子。尽管起初为溢胶的瑕疵品懊恼不已,但当返工盒里的“不合格”终于教会覃岚欣“毫厘必较的劲头正是为民服务的根本”时,她说自己真切触摸到了“质量即生命”的分量——这份从“完成任务”到“坚守责任”的转变,让指尖的汗水都浸透着成长。

这个夏天,浙江财经大学的志愿者张伊彤在白杨街道反诈中心领悟到“反诈从来不是冰冷的任务,而是一场用温度融化骗局、用智慧照亮人心的持久征程”。从最初被挂断电话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针对不同人群拆解骗局,听筒里那句“谢谢你”让张伊彤体会到看似重复的工作里藏着守护万家“钱袋子”的意义。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马丽欣选择投身社区的走访宣传工作,逐户检查消防设施,宣传禁毒,普及安全知识……这些浸润着文明温度的点滴实践最终都化作了青年对“责任”与“价值”的深刻理解。

当大学生们的身影活跃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孩子们的假期也变换了模样——欣欣通过学习安全知识明白了“陌生人给的糖果可能是伪装的毒品”,浩浩主动放下手机奔赴工厂的研学之旅。而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小候鸟”,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课堂里找到了新的乐趣:在毛球粘贴画活动中拼出想象力,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在书法课堂里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些曾让家长头疼的“假期难题”,如今被转化成孩子们眼里的光——不再重复着单调的居家时光,而是在“大孩子们”的陪伴中学会表达、在实践中拓宽视野。

这份成长,也让双职工家长们的假期焦虑渐渐消散。王女士看着孩子的手工作品感叹“解决了管娃大难题”;外卖员父亲站在球场边,望着孩子奔跑的身影,在打拼的城市里感受到“家”的踏实。“孩子有人管,还能学东西”,家长们的心声里藏着最朴素的幸福。

这个暑假,学生与文明实践阵地的相遇,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锻炼了专业应用能力,推动文明实践与社会实践双提升、双促进;孩童们在陪伴中于认知的边界外,触碰到更广阔的世界肌理;家庭在安心与踏实里,感受到了城市带来的幸福感。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也不再是简单的“活动场所”,而是一个将青春力量、孩童成长与家庭幸福紧密相连的平台。在这里,每个微小的改变都在汇聚成更大的能量——它让专业知识落地生根,让假期时光沉淀意义,更让“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在青年心中发芽。这或许就是文明实践最动人的模样:以点滴行动温暖人心,以双向奔赴点亮未来。

C

新:全域阵地铸就文明实践新姿态

暑期的热闹景象,只是杭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功能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实践所192个、实践站3263个,覆盖率达100%,并打造了1205个实践点、37个实践街区、10条实践带,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

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点,这些遍布城乡的阵地,构建起覆盖全年、惠及全民的综合性服务体系——老人在这里跨越数字鸿沟,青年在此处奉献志愿热忱,孩童于其间接受文化滋养,邻里纠纷在此化解,政策理论于此传播。去年11.1万场次的常态化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渗透,使文明实践真正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支撑这一座座“文明永动机”的,是环环相扣的创新体系。今年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实施方案》,构建起“1+5+5”体系架构,加速促进职能部门、高校、文明单位与阵地结对共建——浙江工商大学的“红画笔”团队让社区白墙变身为“浙风十礼”课堂,去年市羽毛球协会等8家协会1160场课程通过“抢单-接单”模式直达基层,形成“专业力量下沉、群众需求上浮”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设计,让阵地不再是孤立的“活动点”,而是连接资源与需求的“转换器”。

专业力量更如活水奔涌。以党员为骨干、群众为主体、专业人员为支持的三级队伍,搭配覆盖广泛、数量充足、构成多元、富有活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让阵地永远“有人干、干得好”。专家、文化特派员、高校师生等组成的“智囊团”,更是让各类活动既接地气又具专业度。同时,“杭州市文明帮帮码”构建的“点单-执行-监管-评单”全流程闭环,实现文明实践精准触达。

从暑期课堂里的欢声笑语,到全年无休的便民服务;从孩子手中的剪纸,到全城践行的“车让人 人快走”,杭州的文明实践阵地已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毛细血管”。它用系统化的建设、品质化的追求、常态化的服务,证明文明实践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当数千个阵地与千万市民的生活轨迹深度交会,便会持续生长出崇德向善的城市品格,让“处处可见、时时可感、人人可及”的文明图景,成为杭州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钱塘快评

让文明实践精彩“暑”不尽

记者 姚似璐

暑假即将落幕,但嵌在城市肌理中的文明实践阵地将持续释放温暖能量。

当案山社区的生物课步行可达,当快递员子女在专属夏令营触摸城市温度,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便融解于生活肌理。这印证了最深刻的文明逻辑:真正的精神丰盈,必须扎根烟火日常。

更值得珍视的是双向赋能的生命力。大学生在文明实践中参透“为民服务”的真谛,孩童在非遗课堂触摸文化根脉——这种知识与情感的流动,让阵地超越物理空间,升维为精神联结的枢纽。而“文明帮帮码”的精准派单、社会组织的高效接入,更使阵地成为资源聚合的“反应堆”。

从“有”到“优”的升级路上,杭州实践昭示着,当阵地建设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单”,当文明实践成为人人可参与、处处有回响的公共产品,城市便拥有了最坚实的文明基底——这或许正是杭州留给未来最珍贵的“暑期作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姚似璐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