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因为鸟种丰富、观鸟环境舒适、鸟类科普活动多,再加上地处城市腹地,交通便捷,成为杭州以及上海等周边城市观鸟爱好者的心仪目的地。
其中,位于西溪湿地东南角的莲花滩,更是整个公园鸟类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也最集中的区域。鸟类多样性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西溪湿地共累计观测记录鸟类224种,其中不乏东方白鹳、水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西溪湿地鸟类多样性的显著提升,得益于西溪湿地有力的生态举措,其中2023年完成的“莲花滩修复提升工程”值得一提。该工程从地形、水深、植被等方面,科学地修复了鸟类栖息地环境,从而让西溪变得更适宜鸟类居住。
为什么要增加浅滩?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姚可侃,全程参与了莲花滩修复提升工程。
他回忆,在方案设计之前,专业人员用声呐探测仪把整个莲花滩的水下地形,加密扫描了一遍,并构建出地形和水位变化数字模型。
莲花滩改造的目标鸟类主要为涉禽和游禽,这些水鸟对水深的要求都不一样。像绿头鸭、鸳鸯、小天鹅、小鸊䴘等需要半米以上的较深水域,而白鹭、苍鹭、东方白鹳,以及各种鸻鹬类水鸟,则青睐水深0.3米以下的浅滩。
根据目标鸟类的水深喜好,对整个地块进行了优化缓坡浅水岸滩、营造鸟类生态安全岛等“微地形改造”。
在改造前,莲花滩深水区占比较大,低洼地带及裸露岛滩显得不足。改造后,常水位下莲花滩0-0.3米水深区域面积约提升至三成,0.3-1米水深区域占比达五成以上,不但浅水浅滩面积大大增加,地形分布也更均匀。
“你看那只大白鹭,就是长着一双大长腿的那只,刚刚在浅水里叼起一条小鱼。那边有几只黑翅长脚鹬,体型不大,鹭鸟喜欢的区域对它们来说就太深了,更浅的滩才是其舒适区。长脚鹬主要找河蚬等软体动物吃。”
浅滩是涉禽水鸟最为重要的栖息生境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浅滩,这类水鸟就无法适宜的行走、觅食,也就不会在此停留了。
改造后的莲花滩,成了每天都有精彩表演的自然剧场。
多种植物只为了好看?
在莲花滩区域,睡莲、芡实的叶子漂浮在水面。今年天气热,9月份仍能看见盛开的莲花。湖中小岛上生长着芦苇和草丛,靠近水面,可以看见金鱼藻、狐尾藻、苦草在水中摇曳。水面外围,是大片乔木灌木,不久之后的秋天,这里将层林尽染。
改造后的莲花滩,水生植物种类更为多样,分布错落有致,不管是从高处鸟瞰,还是在水边静静欣赏,都赏心悦目。
好看很重要,那么,花大力气去改造修复,只是为了好看吗?
当然不是。美丽风景的表面下,是多种多样的湿地生境,正是这种多样性满足了各类水鸟觅食、停栖、游泳或行走、营巢、繁育等行为的需求。
去年,一张“水雉趴在芡实叶子上孵蛋”的照片频频登上杭州各大媒体头条;
今年更是引来了一雌五雄在此繁殖,这“产金蛋的水凤凰”成功破圈,成为全体杭州人都认识的明星鸟。
“金蛋”不是凭空而现的。姚可侃介绍,往年水雉都只在西溪湿地驻足1周左右,而去年和今年水雉连续两年在西溪湿地繁殖。“水雉通常在芡实等浮叶植物上建巢,现在的莲花滩就特别适合它们。”
其他植物,也各有作用。乔木是白鹭筑巢的地方。水边的芦苇、草丛为黑水鸡、小鸊䴘等提供庇护。沉水植物不但是斑嘴鸭、绿头鸭的食物,也为各种鱼类提供了产卵繁殖和小鱼躲避的场所。鱼多了,爱吃鱼的鸟儿也就多了。
飞羽志愿服务队
莲花滩修复提升工程的好处,在鸟类监测调查数据上有实实在在的体现。工程实施后,莲花滩鸟类种数大幅提升,2023年新增13种,2024年新增9种。2024年底共记录224种鸟类中,3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这份成果的受益者,不仅限于鸟类。莲花滩项目的实施,成功助力西溪湿地成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及浙江省观鸟胜地。
以莲花滩水鸟栖息地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展示区和体验点,西溪湿地完善飞羽学堂、观鸟径等室内外科普设施,生动展示介绍西溪特色鸟类及其“衣食住行”。市民游客们在莲花滩不仅能近距离享受观鸟的乐趣,还能学习丰富的鸟类知识,感受湿地生态的奥秘和魅力,无形中明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2023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组建西溪“飞羽”志愿服务队,持续观察记录湿地鸟种并进行爱鸟护鸟活动,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46人。
姚可侃也是“飞羽”志愿队的一员。“能够听见鸟儿的鸣叫,看到它们自由生活的身影,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回馈。”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