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人合一 生态杭州
发布时间:2025-09-18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杭州探索”,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杭州迈向生态之城的坚实步伐。

9月22日,杭州将迎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这是10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届时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将齐聚杭州,围绕“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共商大计。

杭州将递上怎样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杭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同富裕与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不俗成绩——从“联合国人居奖”到“国际湿地城市”,从“国家生态市”到连续18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每一张名片的背后,都是杭州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执着追求。

世界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

漫步西溪湿地,桨声欸乃中,千年文脉与自然野趣交织成画。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杭州保留10.38平方公里湿地,外迁企事业单位150余家,拆除建筑200多万平方米,通过截污疏浚、植被修复,让昔日的劣Ⅴ类水质跃升至Ⅲ类;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至971种,鸟类从69种增至224种,昆虫从476种增至918种,这里已成为全球城市湿地保护的鲜活样本。如今,西溪湿地年接待游客超5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2亿元,生动诠释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之道。

西溪的蜕变,是世界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也是杭州生态保护的缩影。守护生态底色,杭州用得最“硬”的是制度:《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杭州湿地保护条例》等20余项地方性法规织密保护网络,濒危物种抢救行动让珍稀动植物重焕生机。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74%,地表水质量优于Ⅲ类。普查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96种,占全省总数的84%;西湖、良渚、大运河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机盎然,33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如珍珠般散落,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全国瞩目的示范标杆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

作为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境内,在淳安县汇聚成的千岛湖,不仅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更承载着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使命。

这里,诞生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时间回溯至2012年,浙江与安徽两省打破行政壁垒,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为原则,率先启动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历经三轮持续探索,为破解跨省流域“保护难、协调难、补偿难”的困境,蹚出了一条开创性路径。

2019年,杭州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实践,经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进一步推动发展导向从“GDP优先”向“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引领”转变。

杭州出台了全国首部生态“特区”保护法规——《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通过构建特殊管理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以保护为核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循着以水润农、以水兴工、以水活旅的发展逻辑,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让淳安的生态经济焕发蓬勃生机——千岛湖“保水渔业”践行“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生态智慧;适地中药材“淳六味”、高品质水饮品、威士忌等绿色产业协同发力。如今,新安江流域的生态答卷愈发亮眼——跨省界断面水质已连续13年稳定达标,千岛湖出境水质始终保持Ⅰ类标准。2021年起,全流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的“新安江模式”日趋成熟,已在全国24个省份、30个流域推广实践,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创新成果。

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杭州范式”

机器狗化身“AI监测员”,出租车、公交车搭载“微型扬尘感知器”……近年来,杭州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范式”。

作为杭州市数字化改革的重大多跨场景,“杭州・生态智卫”数字治理大场景自2021年建设以来,便以全市生态环境立体感知网为基石,如同为城市植入了一颗“环境神经中枢”:500余个固定监测站扎根大地,200余辆出租车化身“移动探头”,19架无人机盘旋高空,40路高空瞭望监控凝视全域,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生态感知天网”;更打破17套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让5.2亿条、102.75TB的动态数据在此汇聚融通,为生态治理赋予“千里眼”的敏锐与“顺风耳”的灵通。

今年2月,“生态智卫”系统敏锐捕捉到某监测站点的高值异常:PM10浓度持续超过市区平均值3.5倍。依托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环境空气站的精密监测、高空瞭望设备的全景俯瞰、工业企业“黑匣子”的实时数据传输、加载移动感知设备的出租车与无人机的协同巡查,迅速锁定高值点附近存在大型扬尘源。片刻之间,预警信息推送至综合行政执法与属地镇街的具体责任人;接到指令后,责任人30分钟内抵达现场核查发现,当即督促场所整改,1小时后该路段PM10浓度大幅回落,一场空气污染危机高效化解。

这样的治理场景,在杭州已成常态。数据见证成效:四年间,“生态智卫”累计发现生态环境问题9万余个,处置闭环率高达99.88%。其构建的全链条闭环处置机制,不仅破解了超大城市生态治理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从西溪桨声到千岛湖碧波,从数字治理的智慧到生态补偿的创新,杭州的探索印证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哲理。当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大幕逐渐开启,这座城市将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冯晴颖 记者 熊艳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