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西站五千年展览开幕 拎着行李看文物
发布时间:2025-11-03   杭州日报

日前,“西站五千年”展览在杭州西站开展。展览以“此地自古繁华”为主题,依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来的考古成果,汇聚200余件(套)文物展品,串联起杭州西站及周边地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轨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也来到现场。作为长期致力于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的学者,扬之水看到市民游客拎着行李箱在交通枢纽的现代空间里欣赏文物,感受余杭与杭州“千年古邑、自古繁华”的深厚底蕴时,赞叹不已。

考古为证:实物遗存还原真实历史图景

展览以清晰的时间轴为脉络,将西站周边土地上的文明故事娓娓道来——

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此筑造城池,奠定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根基,2024年冬天在西站幼儿园地块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残件成为重要见证。

4000年前,大禹会诸侯,“余杭”之名自此流传;2200年前,秦始皇灭六国后设置郡县,这里成为中国最早的县邑之一;公元前222年,秦在境内置钱唐、余杭两县,属会稽郡,西站所在土地正是当时余杭县治所在地,开启了行政建制的历史;1400年前,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贯通江南,为此地的兴盛注入新活力;1100年前,吴越争霸两浙,此地成为“东南乐土”;800年前,赵宋定都临安,带来“中兴纪胜”的盛景;500年前,明清时期对西湖的重新疏浚,让“泽被后世”的福祉延续至今……

展览的核心亮点,是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来在西站及周边地区的重磅考古成果——

自2019年起,考古团队在余杭仓前李家塘展开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超3000平方米,发现战国至明清时期的遗迹,出土器物标本约800件。

跳头遗址位于余杭中泰跳头村东北400米,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较完整的晚商西周时期聚落遗存,出土丰富的陶器、石器、玉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遗址内发现的青铜铸造作坊遗存直观反映出此地晚商西周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余杭故城遗址体系完整,与城外聚落、墓地、南苕溪、南湖形成有机整体,是杭州市经考古证实唯一从东汉沿用至今的城址,上连良渚古城、径山小古城,下启唐宋杭州城,清晰串联起杭州城市发展的脉络。在余杭故城周边,考古团队还发掘出大量汉六朝墓葬,仅余杭凤凰山墓群就揭露出不同时期的墓葬92座。

策展为桥:文物“活”起来连接历史与当下

在展品呈现上,展览注重细节与故事性,让文物“说话”。如良渚文化玉琮残件诉说着史前文明的祭祀与信仰;南朝的灯具呼应了南北朝青瓷中常见的莲花装饰纹样;隋唐时期的辟雍砚及唐代莲花纹瓦当展现出当时的工艺水平与审美取向。“余杭历年出土精品”展示单元三个独立展柜中的3件熏炉尤为亮眼:黑釉熏炉釉色优美、造型精致;汉代陶熏炉上的小鸟装饰姿态灵动,尽显巧思;西汉早期的精品釉陶构成高等级墓葬的标配。

“从良渚的史前文明到商周的古越印记,从战国秦汉的县邑建制到三国两晋的青瓷风华,再到隋唐五代的集镇兴起、宋元明清的持续繁荣,时间轴上的每一笔,都勾勒出杭州文明‘从西向东’发展的独特轨迹——这与当今市民关注的‘城市西进’形成奇妙呼应,印证了这片土地始终是杭州文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工作人员说,这份“特别的对话”,也让观众在古今交通枢纽的时空对照中,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感受五千年文明带来的震撼。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江升 记者 熊艳 文/摄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