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点,伴随着蜂鸣声,一架无人机从杭州大剧院前的平地上起飞。
和常用的航拍无人机不同,这架无人机前端多了一条长长的“口器”,尾巴上也接了一根水管。
这是一架智能清洗无人机,检查工作环境、喷洒清洗剂、清水冲洗……不到15分钟,就完成了100多平方米外立面的清洗。

记者 盛锐/摄
陈笑笑一边操作着无人机,一边观察着进度。除了无人机操作手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杭州灵兔残疾人低空服务队队长。
今年48岁的陈笑笑,十年前因交通事故导致听力受损,从此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我曾经是一名房地产从业者,事故发生后,沟通出现了障碍。”他尝试找过工作,但“听障者”的身份让他屡屡碰壁,“最长有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怎么工作,就在家里带娃。”
去年4月,在一次面向残疾人的招聘会上,陈笑笑看到“无人机飞手”马上报了名。
从基本的无人机操作学习,到各种工作场景的应对培训,在入职杭州灵兔一个月,陈笑笑就考取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CAAC无人机执照):“我们听不到,但这也让我们更专注。”

杭州残联供图
10月30日,在第十三届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期间,杭州灵兔残疾人低空服务队正式成立。当天,杭州灵兔无人机智能清洗项目同步发布。
据悉,服务队由杭州灵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发起,构建“招聘—培训—就业—保障”全链闭环支持体系。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着力开发具有技术含量与发展前景的职业通道,助力残疾人实现从“被动帮扶”向“主动创造价值”的转变。
首期4名学员已在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完成无人机智能清洗系统化实训。未来,服务场景还将拓展至物流配送、农林植保等低空经济相关领域。
“相较于传统的蜘蛛人,用无人机清洗外立面,更安全也更高效。”陈笑笑举例,杭州大剧院超1000平方米的外立面,需要至少4个蜘蛛人,花上1天的时间,而两台无人机只需要半天,人工也仅需两人。

记者 盛锐/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我们也在引导残疾人主动拥抱这些新科技新岗位。”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和过去相比,现在很多人18:58:19都是大专以上学历,70%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的职业素养、劳动能力、知识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也能很好地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此次跨领域协作,是城市公共服务与残疾人就业机制的一次创新融合,“我们希望这成为一道光,带动更多企业加入,让更多残疾人主动走进社会、创造价值。”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