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份提案助力余杭“新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发布时间:2025-10-31   余杭政协

随着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推进,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安居乐业。在这背后,一个特殊的群体——“新老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新老人”通常是指离开户籍地跟随子女到异乡生活的老年人,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他们像“候鸟”一样离开家乡,“迁徙”到陌生的城市。“新老人”群体在医疗保障、社区融入、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新需求,正成为我区老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我发现不少‘新老人’面临着一个共同困境,他们虽然人在余杭,但医保关系还在老家,看病报销不是很方便”,区政协委员向祥林在调研后表示,“此外,他们中很多人对本地社区服务了解有限,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单一。”随着调研的深入,向祥林注意到,这个群体在社会融入、政策获取等方面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迫切。

基于此,在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向祥林委员提交了《关于关注余杭区“新老人”群体——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建议》的提案。这份提案系统提出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广互助养老服务等多个具体建议,助推余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该提案交由区民政局主办后,局党委高度重视,会同市医疗保障局余杭分局等协办单位着手专题研究,共同推进提案落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提案指出的问题很精准,委员的建议也很务实,对完善我区养老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一系列聚焦提升“新老人”幸福感的举措正稳步推进,并初具成效。在医疗保障方面,重点关注“新老人”群体的异地医保问题。目前,我区已实现区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通率100%,为异地就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在此基础上,我区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异地就医备案和直接结算流程,着力简化服务环节。并计划在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中嵌入健康服务站点,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与慢病管理等基础医疗服务,对有困难的“新老人”群体提供必要的医疗帮扶,减轻医疗负担。

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针对提案提出的建设友好型社区、推广“时间银行”等建议,区民政局积极采纳落实,在“新老人”集中居住的社区优先布局活动空间,提供文化娱乐、心理关怀和社交支持等方面的服务。闲林街道、瓶窑镇等地已率先开展互助养老试点,创新探索“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服务高龄、失能老人,着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互助氛围。

针对语言与文化融入的问题,社区及养老服务机构正持续发力,通过招募熟悉多地方言的志愿者,提供语言协助和信息咨询,依托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百岁幸福家”平台,以更贴近需求的方式帮助随迁老人获取服务信息、参与社区活动。

此外,我区坚持普惠共享原则,结合“新老人”实际需求,在社区助餐、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消费券等层面,持续加强政策统筹和创新研究,积极探索扩大服务覆盖面的可行路径,并借助社区网格、新媒体、子女群等多种渠道,持续提升政策知晓度与可及性。

对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加强数据管理的建议,区民政局表示,将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完善“浙里康养”“舒心养老”等平台的数据建设,逐步建立更精细化的老年人需求数据库,最终实现“新老人”群体与服务资源的精准匹配。

“看到提案中的建议一项项落地实施,我感到特别欣慰。”向祥林委员表示,“尤其是互助养老、多语言服务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展现了余杭在老龄工作上的温情关怀。”

“做好‘新老人’群体的关爱服务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和全区社会和谐发展”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各项政策陆续落地、服务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随迁老人将在余杭安享“第二故乡”的温暖晚年,余杭也会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来源:余杭政协    作者:看余杭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