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因为无比思念故乡,我使用了一个作家的特权,让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子湖畔”谍影再起,《风声》回家!
发布时间:2025-11-17   杭州日报

“创作《风声》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杭州23年了。因为无比思念故乡,我使用了一个作家的特权,让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子湖畔。今天,《风声》回家了。”11月14日晚,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现身音乐剧《风声》杭州首演现场。

上个周末,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由阿云嘎担任总制作人并作曲的音乐剧《风声》在杭州大剧院上演。这既是本轮全国巡演的首站演出,也是第十四届杭州当代戏剧季的闭幕大戏,连演四场。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谈论《风声》,经典从未褪色。从文本到舞台,从历史到当下,这场吹拂了18年的“风声”,以音乐剧的全新姿态,回到它开始的地方。

三年前,当阿云嘎带着音乐剧《风声》的想法找到麦家时,麦家还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直到阿云嘎聊着聊着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他才终于被对方的热爱和才华深深感染,两人一拍即合。

不过,原著文本以细腻的心理铺陈和多线叙事的交织见长,音乐剧的改编从何入手?阿云嘎明白,一定要在短短两小时内凝练核心情节链条,同时高效完成对角色的塑造。为此,编剧团队舍弃旁支线索,集中雕琢以肥原龙川“捉鬼”为核心的主线剧情,在群像戏和角色独白的交错间推进悬疑叙事。

《风声》历经3轮工作坊打磨、上万次细节推敲,实现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学术孵化到交响音乐会的完整历程。在阿云嘎看来,改编是文字与音乐“骨肉连筋”的再创作,“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实践投射到每个角色里,会比原封不动地照搬更有意义”。

“音乐剧这一形式尤为特殊,它不只依赖台词和表演,更要通过旋律、和声与编曲完成情感的递进与升华。”麦家十分欣赏音乐叙事与舞台空间的融合创新,因为原著小说本身具备高度集中的时空设定。裘庄之内,一两栋房子,三四天的集中时间,多重身份与一个核心谜团——这种限制时空中的智力与情感博弈,恰是舞台艺术最擅长的表达场域。

与此同时,音乐剧版本的《风声》重点聚焦李宁玉与顾小梦的“双女主”关系。舞台上,李宁玉的冷静与坚韧,顾小梦的张扬与成长,都在旋律与对话的交织中变得立体而动人。尤其是倒叙与主题旋律的回环使用,深化了两位女性角色“从小爱到大爱”的精神蜕变。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角色在剧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歌,让整个故事更具有现代化的共情力——人物角色生长出来的旋律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一出好戏的口碑与热度,不仅仅在舞台上。音乐剧《风声》回到它开始的地方,更在故乡杭州掀起了一阵“现象级”的观戏热潮。

杭州站演出开票仅一分钟,票房就超过200万元,再次创造了一个“票房神话”。

演出期间,大剧院还推出了“以典藏,致风声”杭州站限定套票、追“风”之旅集章活动、杭州站“情报”征集等一系列活动,由小小票根串联起城市文旅消费,同时展现出优质原创内容对文旅消费的拉动效应。

据了解,音乐剧《风声》在杭州开启全国巡演之后,将陆续登陆长沙、深圳、北京等城市,并计划于2026年亮相海外舞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厉玮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