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技能大师赴龙泉“跨界取经” 共同探索传统技艺数字化融合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17   每日商报

初冬的龙泉,瓷光剑影间流淌着千年匠心的温度。11月12日至14日,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古技新绎、匠造未来”杭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交流活动。杭州、龙泉两地技能大师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在青瓷小镇的窑火旁、在宝剑工坊的锤锻声中、在技师学院的实训车间里,大师们围绕“师带徒”机制创新、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技工教育产教融合等主题展开探讨,为新时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创新动能。

数字赋能产业 创新传统技艺发展路径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句流传已久的评价,在大师们的步履间变得真切可感。步入青瓷小镇,“瓷之国”“瓷之史”“瓷之旅”等多个篇章,将青瓷千年文明的脉络徐徐展开。

当厚重的历史走进现实的工坊,这份文化传承便有了更真切的温度。体验工坊内,不少人在青瓷师傅的指导下尝试青瓷的制作工艺——拉坯。数控车工技能大师陈禹感慨道,“青瓷拉坯时对弧度的手感校准,对应着我们数控加工中微米级的参数调试,不论是传统匠艺的‘经验直觉’,还是数控技术的‘数据逻辑’,本质都是对极致标准的执着。”

从文化体验到技艺创新,带着对千年青瓷文化的深切感触,一行人来到陈爱明技能大师工作室。“青瓷是有生命的,一件好的作品没有捷径。”在作品陈列区,陈爱明为大家介绍了不同时期创作的青瓷作品,“技艺不能停止,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不断涌现新的灵感,实现推陈出新。”

而在一众“青如玉,明如镜”的传统瓷器中,几抹亮色格外引人注目。陈爱明介绍,这些是由年轻一代传承人创作的瓷器,既保留了龙泉青瓷的温润质感,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创新之作正借助数字科技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陈爱明表示:“年轻匠人们正通过直播间探索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的对话方式,这些创新尝试已有不少成效。”

对此,茶艺技能大师杨洋深有体会,“我从事茶相关行业,对于陈大师的直播间并不陌生,他们推出的茶具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满足当代使用需求。”和陈大师一样,为推动传统技艺走进年轻群体,杨洋团队创新研发了自动泡茶机,让茶文化借助科技力量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而这些都是传统工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证明。

如今,陈爱明已培养出一批兼具技艺功底与文化素养的新生代传承人。在他看来,创新固然重要,但根本离不开匠心传承。“我将收徒学艺的时间从三年延长到五年,不是因为技艺更难了,而是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匠人,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陈爱明道出了延长学制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不仅贯穿于青瓷技艺的传承中,也在宝剑技艺的发展之路上绽放异彩。在省级技能大师郑国荣的工作室,他特意将工作室三楼改造为专业直播间。在他看来,数字化不是传统的对立面,而是让千年技艺重焕光彩的最佳契机。

日均2000件销量、最高日销售额破百万……这些数字背后,是郑大师推动宝剑技艺走进年轻人视野的实践成果。“我们不仅要让宝剑挂在墙上,更要让它走进生活。”除了传统精品剑外,郑大师工作室还推出一系列面向年轻人的文创工艺品。“这些产品保留了龙泉宝剑的核心工艺,同时在尺寸、功能和价格上更贴近年轻群体,能够让传统技艺以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延续下去。”

推动产教融合新模式 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青瓷专业的学生专注拉坯修胚,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作品设计宣传页面,电商专业的学生则架起直播设备,开启青瓷产品的线上销售。在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一幅“全链条人才培养”的生动图景正在展开。

“我们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从创作到销售的全过程实践。”学校党委委员张长友在技能交流座谈中介绍,“这种跨专业协作模式,让学生未出校门就已掌握市场需要的综合能力。”

这一创新培养模式,也让来自杭州轻工技师学院机电系主任、数控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陈禹颇有感触。据了解,杭州轻工技师学院建立起了“321”就业服务机制:为每位实习生提供3次就业指导课、2次岗位推荐、1次单独指导。陈禹表示:“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企业大师参与课程设计,把行业标准直接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实习—就业’的无缝衔接。”

这种产教融合的创新理念,也在龙泉当地的特色产业中得到了充分实践。作为校企育人的典型案例,付忠亮汽配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培养了大量汽车电子领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杭州永荣实业有限公司结合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特色,也与学院保持着长达多年的深度合作。公司创始人、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李星星介绍:“我们通过双方共建汽车零部件几何公差检测实验室,将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贴近产业发展的技能训练环境。接下来,工作室也将继续深化与两地技工学院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品牌化与数字化双轮驱动 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

近年来,杭州始终将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支点。自2012年起,杭州市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由一大批掌握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领衔担当,全力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48家区级、316家市级、64家省级、9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涉及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汽车维修、社会服务、传统工艺等90余个职业工种,逐步形成了定位清晰、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的建设格局。

接下来,市人力社保局将继续衔接“产业链”和“人才链”,把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以品牌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为双引擎,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术研发与工艺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并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行业领先的“金字招牌”。

此外,为进一步拓宽技能大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功能,市人力社保局还将通过技能扶贫、助残帮困等项目,为重点群体提供精准的技能培训与就业支持,使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成为技艺传承的高地,更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的坚实纽带。

■技能大师有话说

易际光 | 西式面点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省级)

此次交流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力量。通过三天的实地走访与深度交流,我们不仅共享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激发了新思路。未来,我将继续推动技艺传承与产业需求结合,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宋建仁 | 中式烹调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在陈爱明老师的青瓷工作室里,我领悟到龙泉青瓷温润如玉的质感背后,是无数次对釉色、火候的精准把控;在郑国荣老师的铸剑工作室,让我感受到“千锤百炼出精品”的匠心精神。此次交流让我认识到,传统工艺承载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用心传承和发扬。

郑云早 | 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在技能交流座谈会上,前辈们分享的创作理念与坚守故事,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守正创新”的技艺发展思路,还明晰了传承体系搭建、师徒培养模式创新等工作室建设的核心逻辑。这些经验与理念,都为我今后深耕领域、完善自身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宝贵指引。

戚英杰 | 西湖龙井炒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活动中,我不仅与不同领域的技能大师开展了深入交流,更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出潜在的合作灵感。在陈爱明大师工作室,我系统了解到龙泉青瓷的历史脉络与数字化创新进程,并与大师一同探讨了“龙泉青瓷”与“西湖龙井”两大非遗项目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在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我看到了学校依托技能大师资源培育新一代技师的模式,未来也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培养更多新生代技能人才。

包建平 | 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此次不同领域技能大师之间的交流,让我意识到,传统工艺的精髓,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对文化的敬畏和对品质的执着。未来,我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技能,以开放共享的心态传递经验,为技能传承和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兴尧 | 装配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作为首次参与此类跨区域技能交流活动的自动化制造从业者,龙泉之行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创新融合,也为我深耕自动化制造领域打开了全新视野。接下来,我将把此次所学所悟充分融入工作室建设,聚焦自动化制造技艺的传承与革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叶玉梅 | 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此次交流让我备受鼓舞,既见证了新生代的传承之力,也明确了养老护理的未来之路。我将把这份收获融入教学与服务,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对于工作室发展,我们的路径清晰而坚定:在专业化、精细化的根基之上,全力向数字化、品牌化迈进,以此开创养老护理事业的新格局。

杨洋 | 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交流过程中,每位技能大师所蕴含的专注、坚守与对每一个细节近乎苛刻的打磨,正是我们所有技艺传承人共同的精神底色。此行于我,是一次深刻的技艺对照,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淬炼。未来,我将把这份感悟融入工作室的传承与创新中,不仅追求茶汤的色香味韵臻于化境,更要注重整个茶事过程中的美学呈现与精神传递。

徐佳冰 | 化工总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

此次交流活动,我不仅亲眼见证了“青瓷釉色千峰翠,宝剑锋芒十年功”的精湛技艺,更深刻感受到大师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的热忱。而蓬勃的新生力量,更让我看到了技艺传承的璀璨未来,这也极大地启发了我在技艺传承与工匠培育方面的新思考。我由衷期待,未来能与各位大师同道,携手共赴新征程。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张宇帆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