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行一个多月 杭州机场鸟类活动频次降低30%

智能驱鸟机器人
杭州日报讯 在杭州机场的跑道边,一台履带式机器人在草坪上缓缓移动,它沿着预设路线巡检,不断发出猛禽的叫声……
今年10月1日起,全国首台履带式智能驱鸟机器人“驻扎”杭州机场飞行区,开展日常驱鸟作业。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行,昨日,智能驱鸟机器人正式开启全时段、全区域运行,这也标志着杭州机场在飞行区鸟击防范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为航空运输安全再添一道“科技防线”。
特定声波驱鸟不伤鸟 一个顶四人
在航空领域,鸟击防范一直是个重大挑战。据统计,一只1公斤重的鸟与时速800公里的飞机相撞时,冲击力相当于一枚炮弹。传统人工驱鸟模式受限于机场面积广、人员效率不均、恶劣天气作业难,以及鸟情记录不完善等因素,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的精准防控。
“按照传统驱鸟模式,一条跑道通常需要配备4名驱鸟人。”杭州机场飞行区中心监管室副经理蒋宇恒告诉记者,驱鸟机器人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充电两小时,就可来回巡视六公里的范围,相当于一条跑道的区域。
它是如何“驱鸟”的?杭州机场飞行区驱鸟队队长冯开道介绍:“驱鸟机器人发出的特定声波可有效驱离鸟类且不对其造成伤害,同时通过灭虫灯减少机场区域内昆虫数量,从食物链环节降低鸟类聚集风险。”
经观测统计,过去一个月杭州机场全场范围内记录到的鸟类数量达4300只。智能驱鸟机器人“上岗”后,杭州机场同时期同区域鸟类活动频次降低30%,对比工作人员传统的驱鸟方式,效率提高不少。
驱鸟机器人本地造 极端环境仍可正常运行
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控”,背后是智库的强力支撑。据悉,这是杭州机场首次尝试联合本地专精特新高科技企业研发智能驱鸟机器人,其采用坚固耐用的履带式底盘设计,可在草地、泥泞、积水等多种复杂路况中稳定行进,即便在-45℃至-20℃的极端环境下仍可正常运行。此外,机器人搭载定向声波驱鸟装置、灭虫灯及高清摄像系统等多类专业设备,实现了“驱虫+驱鸟+监测”多功能一体化作业。
为打造更可持续的机场生态,杭州机场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全面实施智慧驱鸟体系建设,提升驱鸟机器人智能化水平;通过AI智慧化手段,实现对鸟类种类、集群行为的提前预判与精准防控,并联动生态治理,形成“技术防控+生态调节”的长效机制,推动机场向“生态友好型”智慧枢纽转型,为全球航空业提供绿色安全范例。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