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留住家门口的“烟火气” 市政协委员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4-01-30   每日商报

每日商报讯 新鲜出炉的酥鱼、浓油赤酱的卤鸭还有汁水丰盈的烤鸡……如果你仔细寻找,总能让在杭城的农贸市场里发现地道的“烟火气”。

这里既是老百姓的日常“补给站”,也是家门口最近的民生配套。然而,面对线下便民菜店、果蔬超市,线上电商平台、社区团购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空置率变高、闲置空间增加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留住大家记忆中的这份“烟火气”?杭州市民盟界别委员桑万琛有不一样的看法。

空置率上升

农贸市场的日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好过?

身为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副总规划师,桑万琛在日常调研中发现,全市的农贸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置现象,部分市场的二层空间,经营情况尤其困难、空置情况更为明显。

为什么农贸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桑万琛认为,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社区生鲜门店的快速扩张是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在他带来的提案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新餐饮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指出近半数受访的“90后”每周在家做饭次数少于4次。后疫情时代,居民保留了线上买菜的消费习惯,202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约6427亿元,为疫情前的2.3倍。

另一方面,快速扩张的社区生鲜店,也在无形中挤压着传统农贸市场的生存空间。

“社区门店经营方式更灵活,经营效益更好。有的农贸市场周边1千米以内就有三四十家门店,其经营者中有80%是从农贸市场‘出走’的。”桑万琛说。

为了能够重新夺回市民朋友的“芳心”,也有部分市场进行一系列“自救”行动。但无论是“网红化”改造还是引进高科技的先进设施设备,似乎都收效甚微,市场客流和经营户的营收并无明显提升。

传统农贸市场如何突出重围

有机更新与便民配套需结合

面对种种窘境,传统农贸市场又该如何突围?

桑万琛给出的建议是推动农贸市场的有机更新与便民配套建设相结合。简单来说,就是保留“菜篮子”这一核心功能的同时,让市场承担起便民服务中心的“角色”。

比如,通过在农贸市场拓展“小修小补”的维修服务、“一店一早”的小吃店和早餐店服务,实现基础功能引流;提升经营性配套比例,结合周边资源条件,适当补充商业办公、主题餐厅等高品质配套,推动功能造血。

桑万琛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将农贸市场改造为民生幸福共同体,居民需求前三项分别是社区食堂(19.4%)、小修小补(15.9%)和健身场所(15.1%),翰林农贸市场将二楼改造为邻里食堂,开启了“旁边卖菜,这边吃饭”的改造模式,让农贸市场的更新更“落胃”。

针对部分年代较为久远的农贸市场,其楼梯多位于建筑内部,更新后的市场应同步考虑居民的行动路线,新增配套设独立出入口、独立动线,合理组织人流、货运流线。

桑万琛表示,农贸市场是家门口最高频使用的民生配套之一,他希望以小市场的更新,激发公共服务配套提升,让“家门口”的烟火气更浓、服务更便捷。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周雨菲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