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今年,市政协把“推动青年入乡发展”列入月度协商课题,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课题组协同各党派、界别、政协委员先后召开座谈会,并深入各涉农区县(市)开展调研,收集了一批青年在乡创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案例。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青年入乡发展”系列报道,分为“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三个篇章:“原乡人”,生于斯、长于斯,扎根故土、守艺兴业;“返乡人”,走出城、回到乡,带着资源与梦想再启程;“新乡人”,来自五湖四海,带着技术与理念融入乡村。敬请关注。
张旭娟:在芦笋地写就科研答卷
张旭娟的故事始于陕西,跨越千里,落脚杭州。大学时,她与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结缘。毕业后,她选择扎根萧山,投身芦笋产业一干就是15年。现任杭州佳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
此前,国内芦笋产业面临优质品种依赖进口、适应性差等问题,她立志要培育出适合本土种植的新品种。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她曾两次赴欧洲学习交流,并翻译大量国外芦笋研究资料,推动国内育种技术进步。
面对技术难题和资源限制,她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开展上千份种质资源筛选,完成百余组杂交组合试验,历时12年,最终成功培育出“佳芦1号”“佳芦2号”两个新品种。
2021年,张旭娟主持了浙江省“十四五”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芦笋新品种选育项目”,实现了她自大学以来的芦笋科研梦想。今年春天,央视上报道的粉色芦笋就是她培育出来的。
除了科研攻关,她也积极推广科技成果,服务三农。每年,她都在各类芦笋培训班中担任讲师,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享给农户,累计培训超过1万人次。她还多次赴省内外指导芦笋种植管理技术,其主持的“大棚芦笋新品种选育及周年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辐射带动全国 50余万亩芦笋种植基地。
她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她也曾获中国芦笋行业科技创新先锋人物、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刘松:稻田里的职业经理人
刘松,来自安徽,现任余杭区永安村农村职业经理人。他以市场化思维推动乡村发展,探索出一条组织化、品牌化、数字化协同推进的新路径。
初到永安村,他通过“草垛议事”了解村民诉求、梳理本地资源,组建起一支专业运营团队,推动村庄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他打造“禹上稻乡”“永安稻香小镇”等区域品牌,引进优质稻米品种,开发大米衍生产品,结合新媒体推广策略,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他还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路径,开发智慧认养小程序,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单场销售大米425万元。2023年,该项目荣获全省电商直播大赛优胜奖,获评省级示范共富工坊,带动永安集体经营性收入由最初强村公司成立时的73万元,提升到609万元。
在党建引领下,他牵头成立“聚耀禹航”党建联建,整合8个村抱团发展;创新推出“乡村造梦师”模式,设立“乡村CEO基金”,助力人才扎根乡村。他搭建“禹上稻乡”线上平台与“流量联盟”线下体系,让八村人流、物流、业务流、资源流有效贯通,以共享助共富。
2023年,他参与发起“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并推动成立浙江千村运营有限公司,将浙江经验输出至全国多个省份。
潘志洪:从贵州学子到杭州林下养殖“新农人”
来自贵州的潘志洪,硕士毕业于贵州大学,现为澜海生态农业(杭州)有限公司青年入乡实践站点进站青年、助理畜牧师,杭州市富阳区F2类人才。
潘志洪与浙江的缘分始于研究生二年级。因专业成绩优异,他被推荐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培养。杭州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前沿的农业发展理念深深吸引了他。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浙江,加入澜海生态农业,扎根杭州富阳,正式开启农业创业之路。
入职以来,他致力于打造集“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多个省市区级重点项目攻关,包括杭州市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建设、《肉鸡林下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制定、山核桃林下种养模式研究等。他常年奔波于淳安、富阳等地的山林之间,深入农户推广林下鸡养殖、生态种养结合和农业环保技术,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作为一名科研背景深厚的“新农人”,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浙江农业科学》发表林下养殖方向综述论文2篇,系统探讨鸡群与环境互作关系及产品品质提升机制;参与撰写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鸡舍的供暖装置》已进入转化阶段。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