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9日,市政协主席马卫光、秘书长柴世民一行赴临安区,重点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两级政协基层协商平台建设机制”,开展主题教育课题蹲点调研。
临安区:
成就一杯“相见恨晚茶”,临安政协有良方
临安区的潘青青委员现在逢人就自豪地介绍:我现在是临安龙岗镇相见村的一名新村民,也是该村的运营商!
潘青青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临安小镇姑娘,从远离家乡,奔向繁华的大都市求学深造,到2006年三十岁那年,应父母的召唤,回到家乡就业创业,从此与乡村结缘。
2014年,潘青青开始涉足乡村旅游产业,从“改造民宿”开始,开启了积极响应“百名委员进百村”,致力于乡村运营共富的人生新赛道。
相见村是一个坐落于海拔500米的半山腰的小村子,全村人口仅430人,常住村民不足百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村庄破败、凋敝,没有年轻人,没有产业,几乎全是老年人的一个“空心村”。但它具有傍山临崖、面朝V型峡谷,大开大合、云卷云舒的水墨山水画般的天然资源禀赋。2015年,潘青青依托所学专业优势,带领团队开始上山改造,采用自营、二次招商等形式,经过五年的打造,相见村已有开业民宿4家,村民闲置房租赁收入达600万元,流转荒田20亩,同时,聘用村民种菜、种水稻,既提供了就业岗位,又保留原有的乡村风貌。
除了相见村的运营商本职工作,潘青青还是临安区的政协委员,她坦言非常珍惜这个身份,“近年来依托临安主城区台侨界别的‘委员之家’平台阵地,与大家协商交流,抱团启发,往往会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更好地促进工作,是一种双赢!”2019年潘青青委员撰写的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重构临安乡村旅游产业的调研与思考》荣获区政协年度优秀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中,空心村的老人是一个热词。老人是潘青青从上山第一天就关注的群体,全村430人,60岁以上村民达150人。2021年,她众筹建设老人活动室“暖心屋”,借助于公益机构、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乡村弱势群体发声,给予偏乡的老年村民更多的关爱与关注。
“相见村的茶叶品质很好,但是因为茶叶成熟得比较晚,价格卖不高,村民们采茶热情就不高。2022年,我出资购买炒茶机器、帮助村里建成了‘相见共富茶厂’,让村里的老人们可以在家门口售卖茶青获取收益。”眼下,潘青青正以主题教育为载体,让家乡茶香飘更远。
5月9日,市政协主席马卫光一行赴临安区开展主题教育课题蹲点调研,座谈中,对临安区政协的平台建设及委员的履职成果频频点赞,并说到绿茶晚熟往往汤汁会比较醇厚,提议这个茶叶可以取个名字叫“相见恨晚茶”,一语双关,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潘青青委员的履职事迹是临安区政协在探索如何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如何服务群众多元化需求实践中的一个优秀案例。当然,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换届以后,临安区政协一直在思考,政协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怎样提质增效,怎样发展,平台建设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临安区政协主席李赛文向大家分享了基层政协对于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在界别“委员之家”建设过程中,临安区政协通过示范样板的打造“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各界别成熟一个、创建一个,同时坚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将委员之家嵌入城市书房、委员企业等现有场地,将民生议事堂、协商驿站与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未来社区、邻里中心等公共空间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了“一个阵地、多种功能”的作用。在基层平台的场景布置和空间设计中,不搞“大装修”,不破坏原始韵味,坚持“柔性植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植入附带政协元素的标识标牌及文创产品,以柔和轻松的环境营造协商民主的氛围,让群众真正愿意走进来、坐下来。
运行过程中,专门制定出台“书香政协·委员之家”指导意见及管理办法,区政协主席会议定期听取“委员之家”运行情况汇报,并将平台使用及委员参与活动情况,作为履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赛马比拼”的方式调动各界别委员的积极性,推动“委员之家”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协商平台注重“载体式”引导,特别是在平台建设初期,需要政协层面对镇街及村社一级加强服务和引导。临安区政协围绕“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等议事程序,制定出台民生议事堂向基层延伸实施方案,为镇街、村社提供了简明易懂的“运行流程图”,并针对基层辖区委员人数偏少的客观实际,统筹安排18个界别组“一对一”联系镇街委员联络组,以“界别+区域”的方式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这样一来,既增强了界别的凝聚力和委员的归属感,也让委员活动有阵地、履职有平台。
图片
“平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工作,建好是基础,用活用好才是根本。我们创建这些平台,也是想先行先试,探索一条适应基层政协工作需要的新路径,为深化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提供更多实践方案。”李赛文说道。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