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安顶山上话震武——区政协联谊会文化艺术组赴里山镇考察
发布时间:2024-06-17   富阳政协

近期,区政协联谊会文化艺术组一行赴里山镇参观考察灵峰精舍,体验安顶古道,品味安顶云雾茶,观赏安顶云雾茶镇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在安顶山上,九届区政协副主席王小丁从夏震武人生的三个阶段、后人对其评价的三个观点以及留给我们的三大遗产等多个角度对夏震武的生平作了生动讲解,使会员们对夏震武先生多面复杂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夏震武(1854~1930),里山民强村人,系晚清著名的思想家、理学者和爱国教育家。光绪二年(1876),与同村的朱彭年一起参加殿试,得三甲第5名,赐进士出身并任工部营缮司主事,掌管皇家宫廷、陵寝、坛庙等营建修缮工作,官至正六品。

同治十年(1871),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地区,并不断向周边扩张渗透。光绪四年(1878),清廷派吏部侍郎完颜崇厚出使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地区。没想到崇厚崇洋媚外,于1879年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基亚条约》(亦称《收回伊犁条约》或《厚约》),名义上收回伊犁,实际将伊犁西部和南部地区大片国土都割让给了俄国,并赔偿沙俄军费500万卢布以及其他免税贸易特权。消息传回,举国震惊。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夏震武激于义愤,多次上书清廷,反对议和,竭力主战,并要求弹劾恭亲王奕䜣等大臣。但奏本送上去后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令其心灰意冷,于是就辞官回乡,在灵峰山下为母亲守墓三年。

宣统元年(1909),夏震武被选为浙江教育总会会长,不久又兼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的职务。他一上任就要求所有教员都要着古代礼服,参拜孔子像,试图恢复旧制礼教。鲁迅、许寿裳(教务长)、张宗祥等一批代表新生力量的教员们,称他为“木瓜”,以此来讽刺他的迂腐和顽固不化。25名教员直接递交了辞呈,离开学校扬长而去,导致学校连续2个多星期无法正常上课。最后浙江巡抚增韫不得不亲自出面将夏震武免职,是为"木瓜之役”。

民国七年(1918),夏震武回到里山创办灵峰精舍,宣扬程朱理学,学子遍布全国,甚至有越南、日本、朝鲜等国的学生前来求教。其弟子尊称他为灵峰先生,在山东、河南等地均有其学生设立分舍。本地学生朱天存秉承夏震武的办学宗旨,在本乡何村续办马溪精舍、小林学舍,并有《小林草堂》文著。夏震武先生有《人道大义录》、《悔言》、《孔子讲义》、《孟子讲义》、《资治通鉴后编校勘记》等20多部著作传世,可见其思想传播和影响之深广。

纵观夏震武的一生,可分为朝臣(谏臣)、督学、施教三个阶段,“出则救天下以政,居则教天下以学”。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也是一个顽固的保皇派,更是一个深厚的学问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抗争和矛盾,他那复古、迂腐、古硬的性格特征使他成为了一个体制的叛逆者和社会的另类人。正如后人所评价的,灵峰先生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但却是极其爱国的一生;是官场不得志学界又遭排斥的一生,但又是创办校舍,传播理学,桃李满天下的一生;是木瓜脑袋,奡(ao,音拗,傲慢,刚健,死嗑)直性格,极具傲骨,不畏权贵的一生。他为我们留下了爱国、风骨和厚学三大遗产。他的人生既是失败的,更是成功的;既是落魄的,也是辉煌的。夏震武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  

在富阳区政协的大力推动下,在夏震武创办灵峰精舍100周年之际,富阳区和里山镇政府出重资在原遗址恢复重建了灵峰精舍,白墙黑瓦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辉。

夏震武是里山乃至富阳一张独特的、不可多得的金名片,围绕如何进一步充实和提升灵峰精舍内涵、更好发挥作用,组员们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如下建议:   

进一步提升充实灵峰精舍的内涵

可将夏震武先生的生平事迹、著作、手迹、传说故事以及《里瓦基亚条约》、《中兴十六策》的内容及历史背景等予以展示,使游人全面深入地了解夏震武其人其事和历史文化知识。  

努力培养一支研究团队

发挥本地文化名人和乡贤的作用,请区社科联和里山镇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组织专班到浙江省图书馆、清史馆、鲁迅纪念馆等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与夏震武先生有关的文物、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等等,定期或不定期编辑出版文献资料,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扩大夏震武和灵峰精舍的影响。   

大力讲好里山故事

自古至今,里山人文辈出,源远流长。可以夏震武及灵峰精舍为依托,进一步挖掘里山籍乡贤夏震武、朱彭年、何镕、胡邦政、夏定域和近现代优秀文化能人的事迹,大力弘扬正能量,讲好里山故事,使里山深厚的文化基因得以发扬光大,使灵峰精舍真正成为一处引人注目的文化坐标。

来源:富阳政协    作者:通讯员 夏建华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