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市政协举行十二届十三次常委会会议,围绕“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协商建言。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通报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讲话。市政协主席马卫光主持。许明、毛溪浩、陈新华、陈国妹、郭清晔、林革、於卫国和柴世民出席会议。
会上,市政协经济委作主旨发言,10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分别围绕加快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加快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浙江高端软件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动先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率先布局脑机接口产业、加快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世界级高端化纤产业集群和中国时尚产业新质生产力第一城等方面协商建言。市相关部门到会听取意见,市发改委作互动回应。
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姚高员通报了上半年市政府主要工作推进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对市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建言献策表示肯定。他指出,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逐步构建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布局,紧盯产业图谱,精准引育链主企业,集聚打造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大技术攻关和人才智力支撑,强化政策支持和“3+N”产业基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努力打造更多全国领跑、全球领先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磅级产业地标。希望市政协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渠道通畅等优势,为杭州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市政府将全力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合力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马卫光表示,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党政所思、企业所盼,发挥政协优势特色,找准切口关键,深入调查研究,精准建言资政,持续为杭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集智聚力,积极建言助推杭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区政协主席张玮代表滨江区政协就加快推进杭州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发展作主题发言。
高新区(滨江)围绕杭州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目标,切实抓调度、强产业,保空间、优服务,大力开展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培育。
聚焦精准施策
加速开展现代产业集群建设
高新区(滨江)贯彻省市战略部署,先后参与《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集群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国视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的编制。全区智能物联产业年营收超20亿元以上企业25家,产业集群规模实现新跃升。累计组建20个省市级创新联合体,实施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41项。
聚焦梯度培育
推动优质企业发展壮大
高新区(滨江)累计培育上市企业73家,新认定国高企5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0家。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机制,上线“投资e平台”数字化应用,实施清单化管理。围绕智能物联、网络通信等领域,开展产业链“百场千企”对接活动,参与企业3524家。
聚焦创新资源
夯实智能物联发展优势
高新区(滨江)持续完善“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大力推进极弱磁大科学装置,2个省级重点平台和6个产业创新研究院,持续释放5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效能。建设杭州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三期算力总规模达240P。优化调整供地标准和节奏,智能物联产业供地283亩,全区占比79.5%。
在肯定现有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宏观形势不容乐观,贸易摩擦影响显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约产业链稳定发展;产业生态尚未完善,产业品牌效应较弱。
为此,建议:
发挥企业效能
提升产业能级
一是攻坚核心技术。进一步支持链主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布局智能物联领域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二是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培育智能物联领域企业梯队,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三是培育新增长极。推动龙头企业引领开展医学影像、质谱仪等前沿产品落地产业化,加速智能物联产业向机器视觉、物质检测等新蓝海领域拓展,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丰富场景运用
助力企业拓展市场
一是丰富场景参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梳理一批可实地参观的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领域的典型场景,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推动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二是创新应用场景。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工厂等领域,推动企业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以杭州创新试验推广至省域和全国。三是制定场景应用清单。围绕典型场景应用清单,加快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在重大项目中的规模化应用,加速新技术验证、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培育。
完善产业生态
重塑产业品牌优势
一是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引导“链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参与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链主企业内部裂变、孵化,衍生出一批新赛道的创新企业。二是发挥平台效能。努力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项目引进、技术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梳理一批视觉智能领域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合理、错位、竞争的平台体系,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三是塑造品牌优势。鼓励企业探索“智涌钱塘”等新型展会形式,打造展会品牌,推动链主型项目落地,支持企业制定细分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四是强化产业协同。持续发挥杭州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优势,建设省、市创新联合体、上下游共同体,常态化开展产业对接活动。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
一是动态优化产业规划。明确杭州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及重点领域,持续优化智能物联产业顶层规划,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加速培育。二是强化技术自主掌控能力。聚焦高端传感器、核心芯片等“卡脖子”和共性技术问题,支持龙头企业弥补技术链瓶颈,推动创新链从知识创新到核心技术环节的自主可控有效转化。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高水平“走出去”与高质量“引进来”高效联动,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智能物联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根植性、完整性和掌控力、竞争力。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