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潮奔涌的改革新时代,商圈作为繁荣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正驱动着杭州这艘“改革巨轮”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中心城区商圈提升发展”专题协商
杭州中心城区的商圈建设起步较早,拥有百亿级商圈4个,智慧化建设全国领先,但也面临新的“成长烦恼”——“缺少重量级‘超级商圈’”“同质化竞争摊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游客消费转化率不足”……在日前召开的市政协“中心城区商圈提升发展”专题协商会议上,市政协经济委和中心城区政协、党派、界别、委员代表指出了调研中发现的商圈“烦恼”,并就提升杭州中心城区商圈能级、助推杭州加快打造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协商建言。会议还邀请了多个市政府相关部门到会听取意见。
一座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的流量密码是什么?特色IP、新业态、多场景融合、交通便利……这些都是关键要素。
市政协经济委在协同有关部门深入调研中心城区16个主要商圈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知名商圈和商业街经验,提出对策建议——聚焦顶层设计,完善城市商圈发展规划、打造延安路世界级地标性商圈群、打造一批特色商圈IP;提升商业创新力,拓展“商圈+”模式融合、优化商圈业态结构、强化商圈社交属性;加强消费引流,通过内容引流文化输出、夜经济引流新消费、国际化引流外来消费;推进商业空间改造更新,重塑商圈空间、优化交通导流、提升视觉景观;加强服务与保障,完善商圈治理体系、深化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人才金融支持。
“杭州要围绕提振线下实体商业,推动商圈商业空间布局体系更完善、商圈辐射力影响力更强、商圈消费创新融合度更深、商圈消费满意度更高,努力打造国际智慧消费体验中心、时尚消费资源集聚地、知名休闲目的地,建成与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商业格局。”市政协经济委负责人在会上作主旨发言时说。
上城区拥有湖滨、吴山、钱江新城三大商圈,在变“流量”为“留量”的问题上,该区也一直在实践中摸索。“建议市里将武林、湖滨、吴山沿线明确为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消费核心带,一体规划、一体设计,锚定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目标,强化要素支撑。依托城市有机更新,实施解百AB座改造提升、in77AD座连廊提升等重点项目……”上城区政协建言,可以通过高站位的规划引领、高标准的能级提升、高水平的街区治理,不断提高商圈的智慧化水平、国际化体验,打通交通“毛细血管”,促成既“叫好”又“叫座”的市场转化,持续提升商圈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杭州积极推动中心城区传统商圈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但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数据孤岛未打破、便民惠商力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建议由市级部门牵头,引导中心城区各商圈及主体统一数据采集口径,确保不同来源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市政协委员黄东良在代表市工商联发言时说,应结合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鼓励商圈不断探索全场景数字化消费体验,如设置数字化景观展示、打造虚拟街区和数字代言人。
如何让杭州商圈更多元,呈现“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这也是委员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对此,民革市委会给出的破题思路是“注重特色、错位发展”。“例如,可将湖滨、武林等‘旅游特色商圈’向适宜接待高密度、高流动性旅游人群的方向打造;将钱江新城定位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国际化高端商圈’;滨江、城东新城等地则因其更贴近本地居民需求,可定位为服务于杭州常住人口的‘本地生活商圈’。”市政协委员赖晓烜在代表民革市委会发言时说。
钱塘区政协则聚焦金沙湖文化商圈的高品质打造,提出了强化文化赋能、突出品牌运营、丰富消费场景、加强文旅融合等具体建议。
此外,协商会还提出,应进一步探索商圈与博物馆、体育馆、展览馆、剧院等多场景融合的“商圈+文旅”“商圈+展会”“商圈+赛事”模式,推动演、赛、展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依托如市民码“境外人员版”一站式的数字化涉外咨询和服务线上平台,全面打造国际化、便利化、精细化的商圈服务;打造一批儿童友好、银发友好商场……
商圈更具活力,城市更加繁荣。市政协将助力中心城区商圈提升发展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履职工作。协商会后,市政协将对会议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精准提炼,形成既全面又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建议案,报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