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抢抓新赛道 丰富新场景 助力城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26   《杭州政协》杂志

低空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抢占这一万亿级新蓝海,多地将“发展低空经济”列入地方重点工作,专班推进。2024年12月,杭州发布《杭州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7年)》,围绕“打造全国低空经济领军城市”目标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如何进一步厚植低空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不少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助力。

攻克关键技术

提升创新能力

低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延伸至不超3000米的低空空域内,这一空域内,气象条件对保障各类无人驾驶和有人驾驶航空器等的活动十分关键。如何提升低空经济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作为专业人士,市政协委员、杭州市气象台台长郑沛群很有发言权。他建议由交通部门联合气象部门,统筹各部门、行业低空气象观测设施、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布局;由交通或气象部门牵头,依托城市高层建筑、通信铁塔、智能杆等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低空特别是300米以下的自动观测站网建设;增设无人机、测风雷达、激光雨滴谱仪等新型观测设备,提升综合立体观测能力,获取更加精细精准的气象数据。

如何提升低空航空气象预报预警能力,郑沛群委员的建议是,由市科技局组织出台措施支持低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究,加大对低空气象科研重大项目的支持,搭建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低空气象科技创新部门、高校、企业合作。加快引导和促进低空航空气象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引进和发展,提升数值模式对低空云、风场、强对流天气等的预报能力,夯实低空活动气象预报预警的基础。加快发展三维立体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低空高影响天气识别预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探索制定气象保障低空经济技术标准,切实提升我市低空经济气象预报预警和保障能力。

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集聚高端人才、攻克核心技术很关键。低空物流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是科技创新。在产业选择方面,市政协委员、杭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叶俊认为,作为低空经济与物流行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低空物流依托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eVTOL)等低空飞行器重塑了物流运输格局,借助立体化的配送网络提供更快速、高效的配送服务,改善了传统物流配送模式中人工成本高、效率低、覆盖面有限的痛点,助推物流业向智慧物流转型升级。

为提升低空物流的续航能力、载重能力和飞行稳定性,叶俊委员建议,应鼓励企业加大对无人机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合作桥梁,共同研发高性能的锂聚合物电池或其他新型电池技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不断优化机身结构和材料,提高无人机的载重能力,通过合理布局载重平台,采用高强度连接件和减震措施,有效降低载重对无人机飞行性能的影响。研发更加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自主导航系统,以及抗干扰能力更强的传感器技术,提高无人机在复杂环境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为操作的风险。

搭建服务平台

完善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涉及多个方面,涵盖了数十个领域。市政协委员、杭州坤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蔡节一直关注低空经济的统筹联动、跨界融合发展。在他看来,搭建开放式成果管理平台,构建“低空经济生态平台”至关重要。

一是顶层设计,基于高速、林业、水利等垂直行业业务平台的开放,实现各类在飞无人机的飞巡数据入驻和主机厂及飞服企业的入驻,最终实现企业人才、政企资金、数据成果的激发态建立,使得各企事业单位在各垂直业务平台上的重复采购、研发、内耗现象得到解决的同时也加快了数据标准和格式的统一,简化了跨平台数据传输流程。二是开放知识库、案例库,通过鼓励先进企业和个人分享经验和技术解决方案,加速行业知识积累。三是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确保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建设一体化监管服务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增加透明度,减少平台纠纷。四是构建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最终,通过将各个功能模块集成到一个综合性、规范性的管理平台上,建立一个开放的合作与人才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共享,推动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精准匹配供需双方的需求,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无人机的安全、有序运行需要地面设施的支持。叶俊委员则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北斗、卫星互联网、雷达等技术融合,与现有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结合,构建完善的低空物流配送网络。规划建设无人机起降站点、充电站、储物柜、仓库等基础设施,为无人机提供安全的起降环境。合理规划无人机飞行空域,推动空域管理和飞行活动审批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确保飞行安全和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加强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其他无人机之间的通信能力,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拓展特色应用场景

加快推进商业进程

目前,国内低空经济场景应用领域方兴未艾、空间广阔,杭州在场景应用端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鸽基于产业发展现状,建议高效推动商业化落地,努力打造国内低空经济场景应用高地。

在航空消费类场景层面,他提出,支持场景运营公司以点带线逐步铺开航空消费类场景。前期选择商业价值高、频次高的需求场景,开通点对点短途直达航线,实现快速通勤试点;中期依托城市航线规划及空中运输管理系统,提升空域容量及调度效能,发展低空观光、航拍经济、私人包机、飞行俱乐部等新业态,支持千岛湖、钱塘江等主要湖泊景观带开通全球首批飞行汽车(eVTOL)商业化、常态化空中游览航线。

在公共服务类场景层面,他建议,围绕我市山区、城市、水域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市场化推广快递、餐饮、医疗等新型物流方式,构建“无人机+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推动无人机在应急救援、城市消防、城市治安、水务监测、电力巡线、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加快应用。

在生产作业类场景层面,他建议,提效降本。聚焦生态赋能型地区拓展“低空+农业”“低空+林业”等场景,重点发展“售卖+服务”“租赁+专业植保服务”等商业模式;鼓励支持本地职业院校开设低空经济领域相关专业,培养储备专业技术人才,解决成本高、支付难、专业操作人手少等痛点,推动生产作业类场景稳步发展。

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张鸽委员还呼吁,推动潜在新兴场景规划布局。重点围绕飞行汽车(eVTOL)载人飞行,深挖各行各业新场景,探索布局落地警务巡逻、紧急医疗救援、城际交通、联程接驳、空中摆渡、商务飞行等航空消费、公共服务类应用,构建基于空域网络的全市短途运输航线网,打造杭州市“空中一小时交通圈”。同时,推动空域管理标准规范健全。根据国家关于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空域和管制空域的划设规定,探索“管制区+适飞区”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空域资源的统筹使用、分级使用、有效利用。支持在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或参与低空经济领域法规、标准制定,形成一批有杭州单位参与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规范,复制推广“杭州经验”。

来源:《杭州政协》杂志    作者: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