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余杭活动周”之“苕溪诗话苕溪时代”圆桌会暨“茶议荟”进实践中心活动在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举行。本次活动以苕溪文化为核心,汇聚多方智慧,聚焦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共绘苕溪时代新图景。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静、副主任赵红峰,区政协副主席傅丽华,区政协文史委、区党史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区林水局、区文广旅体局、区文联、区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部分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溯源文明之河,共话苕溪诗意
与会人员共同观看纪录片《江南有苕溪》,通过影像追溯苕溪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中国长三角纪录片创研中心特聘专家、余杭区作协主席张海龙以“从苕溪到钱塘江——河流与文明的演进”为主题做分享,生动展现了苕溪作为杭州母亲河的生态意义与人文底蕴,揭示了苕溪与钱塘江双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区政协文史委相关负责人围绕“苕溪十二时 四艺共潮生”书画摄影艺术展进行创作分享。该展览以苕溪四季风物为灵感,融合书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呈现苕溪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感受苕溪文化魅力的窗口。
凝聚共识,共谋苕溪风情带发展
在“委员畅议”环节,与会委员围绕“苕溪风情带”建设展开热烈讨论。委员们结合余杭区近年来对苕溪建设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多项建议:
黄小明:建议苕溪流域的综合开发可以向黄湖鸬鸟方向进一步拓展,将原生态与现代文明作进一步结合。
叶凤: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系列活动或联动其他区域活动、策展等,寻找突破口,加大自然与文明的联动宣传,提升苕溪影响力;同时要注重减少对苕溪生物多样性的干预,借助其天然自然的场域,多做软植入,如摄影、文化、科技等可持续创意活动。
梁易:苕溪的万年历史,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是值得我们余杭自豪和骄傲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多方协同,放远眼光,将苕溪打造成为余杭乃至世界的自然文化风情带。
赵艳华:建议为苕溪设立一个影像空间,通过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现代化流动的叙事方式,辅助讲述苕溪一万年的历史,将苕溪的地理环境、治理情况、人文底蕴等内容汇总其中,让人们能集中、深度、立体地认识苕溪,了解这条“母亲河”的样貌及其赋予的生命历程。
白雪娇:希望有一个能容纳朗诵等文化形式的舞台或空间,让更多人了解苕溪文化;借鉴浙江音乐学院熊红霞教授举办李清照诗词音乐会的公益形式,将多种文化形式融入特定空间进行传播。
季晔:必须正视并解决苕溪两岸发展失衡的历史问题,优先在关键区域(余杭街道、瓶窑镇)试点推动“跨河发展”,将两岸作为整体进行城市建设。提炼核心主题、打造标志性景观节点体系(如“苕溪十景”),并重点推动文昌阁的复建作为文化地标和人气聚集点。同时,鼓励采用多元化艺术形式(壁画、雕塑等)丰富苕溪文化的呈现。最终目标是将城市建设、古代文化、艺术表达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系统性地推进苕溪进入全新的“苕溪时代”。
朱卫国: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明确国家级滨水廊道的战略目标;强调顶层规划、多规融合与分期实施;通过“三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和风貌管控;策划主题分区,构建虚实结合(实体地标+科技互动)的多层次文化展示体系;呼吁建立保障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核心是实现生态保护、文脉传承、城市发展与市民共享的平衡统一。
卢震亚:苕溪的文化建设应避免脱离生活、流于形式和重复,需要着力融入并展现沿岸老百姓真实、丰富、变化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活动,让文化更具烟火气和生命力。
诗意苕溪,共谱时代华章
诗歌朗诵《苕溪,一条装满诗的河》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作品以深情的语言串联起苕溪的千年诗意,从苏轼的“便应筑室苕溪上”到当代的乡村振兴实践,展现了苕溪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傅丽华充分肯定了专家和委员们的建言成果,她表示,这是建言活动象征着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又呼应余杭“重回苕溪时代”的愿景。通过专家学者对苕溪人文历史的深度解读,让我们对苕溪孕育的文明有了新感受,充满了自豪感,委员和部门的发言也体现了对余杭的热爱和对苕溪的深情。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多种科技手段增加诗墙互动性,如设置读诗舞台,利用大堤和防浪堤打造特色空间,考虑将生物多样性等苕溪特色融入其中,展现苕溪文化对余杭发展的重要性,让人们通过风情带建设看到苕溪文化及余杭未来发展前景。
本次活动不仅是对苕溪文化的深度对话,更是余杭区推动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的生动体现。未来,我们将以“苕溪诗话”为纽带,持续探索文明传承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让苕溪之水滋养更多文化根脉,绘就“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共富新画卷。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