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深处出好茶。在临安湍口镇海拔550米以上的桐坑村,千亩茶园隐于青山叠翠间,孕育着“香高、味醇、色翠”的高山云雾茶。这里曾是唐代贡茶产地,陆羽《茶经》留名,如今更以“有机种植、集体运营、品牌赋能”的共富新模式,让一片“绿叶子”焕发千年新韵,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8月27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民生议事堂”专题协商活动在桐坑村开展。区政协副主席裘小民率区政协社法委、供销总社、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与镇村干部、政协委员、茶企代表齐聚一堂,在茶山工坊共谋桐坑茶产业的提能增效与共富新篇。
走进工坊
触摸“金叶子”的振兴脉搏
与会人员首先实地调研了“桐坑茶共富工坊”的建设与运营情况。桐坑村党支部书记方根鸿详细介绍了村里的“宝贝”:从坍塌的老茶厂到焕然一新的300平方米“共富工坊”,从统一收购鲜叶到“桐坑忆语”品牌建设,全村茶园面积达700亩,村集体收入增长近10万元,农户增收超20%,一片叶子正慢慢托起富民强村的希望。
协商共议
汇聚振兴发展的“金点子”
随后,召开“桐坑茶产业提质发展”专题协商会。会议由镇党委副书记、委员联络组组长裘晓东主持。
会议首先听取了副镇长包大为关于全镇茶产业发展现状的汇报。随后,方根鸿书记聚焦桐坑村,详细汇报产业发展成效与未来思考。
在接下来的协商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区政协委员、茶企代表围绕“提质发展”主题,畅所欲言。
建议抱团发展,整合零散茶园打造规模化茶叶基地,提升机械化水平。
茶叶标准化这一步很重要,在规模化的前提下,要加快推进SC认证。
“桐坑忆语”等品牌潜力巨大,需加大宣传,讲好“唐朝贡茶”的故事。
开发茶食、茶饮等,打造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产品。
可与温泉结合,推出茶旅、茶汤等系列文旅产品。
一条条“金点子”接连抛出,既有对产业痛点的精准剖析,也有对未来路径的前瞻构想。
区级部门领导、专家现场“接招”:区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吴忠富就品牌营销与渠道拓展提出建议;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程挚、茶叶首席专家丁洁平则从技术层面,就SC认证、有机管理、精深加工等提供了专业指导,为产业发展送上了宝贵的“智慧锦囊”。
章力镇长代表镇党委、政府发言,下一步,湍口镇将聚焦“实干”二字,在规模经营上发力,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整合零散茶园,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模式,破解“小而散”困局;在机制联农上创新,完善“共富工坊”运营机制,通过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把分散的茶农和茶企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发展合力;在项目落地上破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盘活镇村闲置资产,完善配套设施,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擘画蓝图
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区政协副主席裘小民高度肯定了此次“民生议事堂”专题协商活动的务实成效,她指出,桐坑茶产业基础扎实、潜力巨大,要把握发展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她强调,要立足“小而精、特而美”的发展定位,在品牌化打造上深耕细作,深挖唐代贡茶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的附加值和辨识度;在标准化与品质提升上精益求精,完善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茶叶品质始终如一;在市场拓展上主动作为,加大品牌建设与营销,积极探索镇村抱团、村企抱团的发展新模式。裘主席要求,要持续发挥政协“智囊团”作用,聚政协之智、集部门之力、汇群众之心,共同把“桐坑茶”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让“共富工坊”的路子越走越宽,真正让这片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金叶子”,香飘四海,惠及万家。
此次“民生议事堂”专题协商活动,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更是一场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动员会。下一步,湍口镇将充分运用好协商成果,切实把“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金钥匙”,奋力书写好桐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振兴答卷。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