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书香政协·同心悦读丨匠心西湖:做雕版印刷的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5-05-07   西湖政协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西湖区政协坚持把文史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先后编印出版了《西湖乡土见闻录》《兰里·时光中的荡漾》《古道嬗变》《匠心西湖》等书籍。

当前,西湖区正深入建设“阅读第一区”,营造“爱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让书香浸润西湖、让西湖飘满书香。

为助力建设“阅读第一区”,西湖政协推出“书香政协·同心悦读”专栏,推介政协文史图书,分享西湖文史故事。

今天,为大家推出《匠心西湖·西湖传技人》:做雕版印刷的守护人。

做雕版印刷的守护人

——记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

黄小建、黄捷成、路金英

朱光明

雕版印刷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技艺,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杭州是古代著名的雕版印刷中心,宋代学者叶梦得在《石林燕语》称“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

在西湖边,黄小建、黄捷成、路金英三位老师依然在默默传承着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并以自己的实践让更多人走进雕版印刷的世界。

黄小建:雕版人生五十年

2022年,在弥陀寺文化公园举办了“楮墨浙造宋韵千年——宋代浙江造纸与印刷传承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把黄小建从25岁到2022年将近70岁的作品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展示,这也是对他近五十年雕版人生的展示。

看到有这么多领导、专家和观众参加这个研讨会,黄小建内心非常激动,因为他一生没有举办过这么大规模的、这么隆重的会议,都是在默默坚守着,默默地付出。在这次研讨会上,黄小建推出了复刻重印的《湖山胜概》,受到大家的赞誉。

在国内首次复刻重印多达6种颜色的套印本《湖山胜概》,是他从艺生涯完成的一部难忘的作品,也是向这座城市的致敬。400多年前,杭州文人陈昌锡编了一本能展现本地山水的书籍,取名叫《湖山胜概》。“湖”指的是西湖,“山”则为吴山。西湖和吴山太有名气了,听到它们的名字,就能激发起对杭州的向往。

当时在市面流通的书籍中,没看到一本令人满意的西湖游览手册。陈昌锡下定决心,要印刷一本令大家惊艳的杭州游览图册。于是,陈昌锡邀请了一些文人雅士题咏杭州美景,其中有书画家、官员、僧侣等来自不同领域的风雅之士。他延请最好的刻字工匠精心刻版,全流程把关,运用红、黄、蓝、绿、赭、黑六种颜色印刷,是古代多色套印的经典之作。

陈昌锡的名字,可能大家早已不知道了,但《湖山胜概》却流传了下来。透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走进400年前的西湖,感受那个时代的湖山盛景。

我们今天看到的《湖山胜概》由12面多色套印插图和33面手书体组成,采用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印刷,集中展现了雕版印刷术的美学高度。它是一部关于杭州历史文化的古籍,吴山十景可以在书中清晰地看到。黄小建和团队成员用了三年时间复原完成。

在这三年里,黄小建每天脑子里想着的都是书中的插图。要准确无误地印出来,不同的颜色如何处理,如何最终体现在一页纸上,都需要不断去摸索、去尝试。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黄小建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看到这部作品,他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和陈昌锡一样,黄小建出生于杭州,工作在杭州,对这座城市爱得深沉。

1953年,黄小建出生在宝石山下。黄小建的家里有着良好的绘画氛围,父亲和哥哥都热爱画画。他的父亲曾就读于广州市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专门学过水彩画,对西洋画非常热爱,对他有一些影响。黄小建的哥哥黄小宇也喜欢西画,他对黄小建的影响更大。黄小建兄弟姐妹六人,黄小宇是老大,他教大家画画,大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黄小建在保俶塔实验学校上学,一直上到中学。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小时候跟哥哥做过木偶、放大器等玩具。他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一起刻赵延年的鲁迅系列版画,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等,白天刻好,晚上去贴。

黄小宇是1947年出生,1972年去世的,去世得很早,得了小儿麻痹症。不然的话,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黄小宇带着黄小建画画,每天都要画。那个时候工具比较简单,一张纸,一支水彩笔,这样就画了。就这样,黄小建每天的乐趣就是画画,画了十多年。在画画中,黄小建逐渐开始对构图、细节、色彩、风格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雕版印刷工作做了准备。

1978年,黄小建25岁,进入浙江美院木版水印工厂工作,正式开始学习雕版印刷。工厂有二三十人,主要负责刻版印刷的有张耕源、徐银森、陈品超、郁忠明等老师。除此之外,还有负责装裱的。在浙江美院木版水印工厂,黄小建受到了系统、全面的训练,为此后从事雕版印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耕源先生是具体指导黄小建业务的老师。他对黄小建的要求很严格,每天早上要写一个小时的书法,为雕版印刷打基础。张先生强调刻版一定要先自己去琢磨、理解书法,要能刻出字的味道来。

当时黄小建在想,字能有什么味道呢?带着这样的疑惑,他每天早早地到了工厂,打开宣纸,拿起毛笔,就开始写字。刚开始,找不到感觉,黄小建想可能是练习还不够。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此,黄小建是深信不疑的。他坚持练书法,写了一年之后,慢慢地找到感觉了,意识到有点味道了,这个横竖撇捺应该怎么写,怎么运笔,开始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每天练书法,逐渐领会了书法家的思想旨趣、笔法和绘画的枯笔及墨的浓淡。黄小建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的书法练习,至今还是受用的。

浙江美院木版水印工厂的产品主要的客户方向是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对象是华侨。华侨对祖国感情很深,热爱书画印谱,有点怀旧,针对这个需求,他们推出的有《黄宾虹常用印集》《潘天寿常用印集》《刘海粟常用印集》《吴昌硕自用印集》等书画家的原钤印谱。书画方面,做的也是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黄宾虹等名家的作品。

潘天寿先生专门为工厂画了相关作品,有小鸡、果蔬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雁荡山花图》,看着不起眼,很有风格,也很有特色。工厂花了两三年时间刻了版,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得也很好。

黄小建进来的时候比较晚,没有直接接触到潘天寿先生,他最初刻的版是潘天寿先生的小鸡、“数点梅花天地心”等作品。最早的作品是他25岁的时候,做的潘天寿先生的梅花小品。随着做的作品越来越多,他对木版水印就越来越熟悉了。但是想要推出一流的作品,不但要向现代的名家学习,还必须向历史上的大师学习。

中国古代的篆刻取得了那么巨大的成就,黄小建认为自己了解的却不多,不免有点惭愧。他决定从成就大、时代近的书画家开始学起。绍兴人赵之谦就是一位适合学习的对象。赵之谦的书画、篆刻名气很大,和吴昌硕、厉良玉一起被称为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和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吴昌硕的诗、书、画、印独步天下,受到文艺人士的追捧。厉良玉是清代浙西词派领袖厉鹗的后人,为西泠印社的发起人之一。厉氏家族是杭州的文化世家,名人众多,在诗词书画方面成绩斐然。

赵之谦和杭州有密切的关系,他死后葬在杨公堤丁家山。现在这里还有他的纪念亭,时不时可以看到有游客驻足,抬头读一下对联,了解他的故事。赵之谦纪念亭四周的柱子上用四种不同字体书写了对联,这些字体都是从赵之谦的手迹中找出来的,非常有韵味。四副对联为:“举头望明月;倚树听流泉。”“新雨客疏尘锁几;故山秋淡树藏楼。”“万顷月波秋雨后;一篝烟翠夕阳间。”“杨柳亭台凝晚翠;芙蓉帘幕扇秋红。”有的时候,看看这些对联,境界不觉阔大起来。

这样的一位人物,无论是人品,还是成就都令人钦佩。黄小建就默默地把他作为学习的对象。在20世纪9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小建从余绍宋先生的孙子余子安那里得知浙江图书馆藏有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余绍宋是原北京美术学校校长,也是非常有名的书画家,主持重修《浙江通志》,对金石书画及浙江掌故有着精深的造诣。余子安老师幼承家学,学养很好,任职于浙江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较为熟悉。

于是,黄小建就到孤山的浙江图书馆看《二金蝶堂印谱》。打开古籍,一股书香扑面而来,这是赵之谦的重要作品,收入了他毕生治印的精华,一直被篆刻界奉为至宝。赵之谦是黄小建仰慕的对象,也是学习的榜样。能够看到他的书,真是三生有幸。他怀着虔诚的心,每天去孤山看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余子安老师请教,疑惑常能得到解决。这段看书岁月也是黄小建人生的愉快时光。

为了更好地研究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他把整本书都拍下来了。这本书是每页一印、每页一款,非常适合学习。拍摄一页要50块钱,尽管如此,黄小建还是把全书都拍下来了。

把书中的一个个印章拍成黑白片,制成照片,做成印章的形状,然后刻版,用宣纸刷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习,黄小建终于能把《二金蝶堂印谱》完整地刻印出来。每印出一方印章,就有一分收获、一分成就感。在日复一日的印刷中,黄小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踏实感。

后来,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要推出丰子恺的文集,邀请黄小建做藏书票。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漫画家,为鲁迅先生的多部小说画了漫画,通俗易懂。鲁迅的文章和丰子恺的漫画,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看了丰子恺的漫画,再读鲁迅的文章,便不会觉得苦涩了。

丰子恺的漫画、文章都有美的意境,他也在杭州西子湖畔生活过。朱光潜说他的漫画“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远不忘的东西”“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这样的画,谁不向往呢?郁达夫说丰子恺的文章能体现“浙西人细腻深沉的风致”,并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选了他的五篇文章,称“他的志趣,也是可以为我们年轻人做模范的”。这样的文章,谁不喜爱呢?

接到这样的邀约,黄小建的压力是蛮大的。能为自己喜欢的漫画家做一张藏书票,也是向他致敬的最好方式。经过对丰子恺漫画的认真研究,黄小建选了丰子恺为鲁迅《孔乙己》所画的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漫画。作品出来后,受到丰一吟的肯定。2013年,在发布会上,藏书票放在首页,丰一吟在现场签书,活动反响很好。看到自己的付出被认可,黄小建的眼睛湿润了。

黄小建甘做一个雕版印刷的守护人,希望能为非遗的传承默默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黄小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杭州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官方层面对黄小建的认可。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眼眶湿润了。黄小建谈到,古老的技艺,蕴含着祖先的无穷智慧,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丢了,不然是很可惜的事情。

我们祖先的智慧怎么流传到现在呢?主要是靠书籍。大家一般记得写书的人,写书的人很了不起,可是背后刻书的人往往被忽略了。其实他们就是手艺人,在古代也是老行当。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现在不可能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作品。

黄小建这辈子生活在杭州,在西湖边度过了七十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谈到杭州的雕版印刷,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页宋本,一两黄金。宋代学者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称“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这说明杭州雕版印刷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

黄小建也按照宋刻本的样式,复刻过《唐女郎鱼玄机诗》等作品。鱼玄机的诗集由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是南宋的书商、杭州人陈起所刻,刻印精美,印刷精良,受到收藏家的喜爱。从刻版到推出,黄小建整个过程是很愉悦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是在向宋代的工匠致敬。

除此之外,他还做过仿宋的书画用纸,也受到书画家的喜爱。黄小建的作品也漂洋过海,到美国、希腊、爱沙尼亚等国家交流、展出。每到一地,古老的雕版印刷都能吸引不少外国市民驻足观看、体验,获得良好的反响。有的时候,会有高校的博士、硕士写论文,来拜访黄小建,向他请教。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认可,他内心是很欣慰的。

黄捷成:耳濡目染学雕版

在2022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我有幸目睹了黄捷成的风采。他的发言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事雕版印刷需要忍受孤独,面对一块块木版,要用刀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上去,制作成雕版,然后蘸上墨,把宣纸覆盖在上面才能刷印。黄捷成选择走上雕版印刷的道路,和他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黄捷成小时候居住在桃园新村一幢有着历史的老房子里。这里是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旧址,也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梅滕更和苏达立等著名医生都曾在这里工作,而当年梅滕更和小患者鞠躬作揖的地方就是黄捷成的家门口。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老房子。父亲在这个房子里日夜从事着雕版印刷的工作,更影响着少年的黄捷成。

生于1981年的黄捷成,从小热爱美术,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就投身于雕版印刷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他跟随父亲,不断钻研每一个字、每一幅图片,想要把最美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他和父亲一起,被誉为传承雕版印刷的父子兵。作为雕版印刷技艺的区级传承人,黄捷成肩上的担子更重。

黄捷成阅读过很多的中西雕版印刷的书籍,对于理论很熟悉。加上不断地实践,他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多心得体会。

为何活字印刷在古代没有流行起来?黄捷成认为毕昇的泥活字容易开裂变形,吸水性不如木头,实验是可以的,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普及。由于汉字的数量庞大,导致活字印刷每一次的检索、排版、归位的工作量巨大,且需要学识渊博的人士才能胜任该工作,人力成本较高。而西方英文的26个字母,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每次刻新书的时候,排列组合起来就相对方便。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讲究艺术性。真、草、篆、隶等多种字体,在不同的人群中,受到喜爱的程度不同。雕版印刷可以根据文士的需求进行雕刻,而活字的应用力度就达不到这么高。

黄捷成对古代的信笺比较关注,注重在雕版印刷中引入砑花工艺,还原砑花工艺在早期笺纸加工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黄捷成谈到,“砑花的出现时间晚于砑光。砑花是有差别的、装饰性的加工,并不像砑光是纸张精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砑花工艺很可能直接来源于砑光。当纸平铺于木案之上,以砑印工具在纸面磨砑时,可能无意间会将木案的木纹砑印在纸面上,这种偶然的装饰性的效果,也许就触发了砑花的诞生”“宋代砑花笺不但将木刻图案砑印到笺纸上,而且将织物的纹路砑印到笺纸上,使花笺纸具有一种细微的肌理效果”。

通过对宋代砑花工艺的研究,黄捷成复原了宋代的花笺纸,受到学者的喜爱。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实实在在的宋韵实物让文化触手可感,也更有利于普及宋韵文化。黄捷成参与过《湖山胜概》等多项作品的复原工作,在实践中,他的雕版印刷技艺不断得到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黄捷成发现古代文献记载有些墨锭名为五万杵、十万杵,名称代表了用杵捣墨的次数,他发现捣墨如同捣纸一样,只有这样的不懈努力,才可能由量变积累到质变。

黄捷成认为“砑花笺所需的物质材料,现代社会都可以找到,唯一不同的只有矢志不渝的意志,并愿意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其制作特殊,审美含蓄而隐晦,长期以来,砑花笺隐匿于视线之外,故未能得到足够的研究。这种神秘的砑花笺整套详细制作工序已经失传,其生存土壤已经丧失,而这种对于工艺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于永恒一词的诠释值得被后世铭记”。

这种向古代工匠致敬的精神,令人感佩。正是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让黄捷成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黄捷成正是勇于向“险远”前进的青年一代。这次在沈塘桥工作室的交流,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黄捷成的认识。相信经过黄捷成的努力,雕版印刷技艺将会更好地发扬光大。

路金英:做雕版印刷文化的推广者

在跟随黄小建老师学习的弟子中,路金英可能是坚持得最久的。路金英从2000年就认识黄老师,不知不觉,已经有23年了。在这23年的时间里,路金英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跟随黄老师学习。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的热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时候,雕刻木版,长期完成不了,不免心生懈怠。可是,到最后她还是坚持完成了,现在路金英已成长为雕版印刷技艺的区级传承人。

路金英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幅作品是雕刻出了一幅小猪佩奇的图案。小猪佩奇是一只可爱的粉色的小猪,同名动画片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喜爱。她和爸爸、妈妈以及弟弟乔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喜欢探险,遇到困难最后总能化险为夷。这个图案看起来线条比较简单,但也花费了不少时间。除此之外,路金英还做了门神和灶王图的雕版,这些是古代的重要元素。

谈到初学雕版印刷的时候,路金英说自己比较担心把版刻坏了,总是非常小心翼翼,静下心来去雕刻。路金英非常刻苦,利用一切能够挤出来的时间,钻研每一条线条,力争把线条雕刻得好看一些、接近原图。黄老师称路金英是笨鸟先飞,这是对路金英的高度认可。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现在路金英看到照片就自动会产生条件反射,立刻就想到雕版印刷。她对雕版有一个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现在已经成为杭州雕版印刷的重要传承人。她想要雕出好看好用的版,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其中,这一项非遗才会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路金英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广雕版印刷文化。印刷术是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在现代社会,打印机打起字来很方便,印刷厂印刷书籍也很快,它似乎变得有些沉寂。

2019年,路金英协助黄小建到南开大学开办雕版印刷技艺的培训班,让更多的年轻大学生了解、学习这项古老的技艺。

2023年4月21日至23日,在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西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忆江南寻宋味”宋韵杭式生活节上,路金英为前来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展示了雕版印刷技艺,获得好评。类似这样的活动,她都会积极参加,积极向大家展现雕版之美,带领大家走进古老而神秘的印刷世界。

雕版印刷是一项活的技艺,可以让人去体验,这样会让人对文化有鲜活的感受。北京的荣宝斋、天津的杨柳青、上海的朵云轩,这是目前传承雕版印刷做得比较好的。尽管如此,路金英跟随团队到各地去交流,也看到目前非遗手艺人的生存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雕版印刷没有太强的实用性,印一页书,刻一个版,或许会用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和打印机打印的迅速便捷来比,是比较慢的,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节奏。也正因为如此,它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路金英深感自己的肩上沉甸甸的,无论如何,都应该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去感受雕版印刷之美。

来源:西湖政协    作者:区政协文教委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