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孕哺期女科学家每人5万资助:让科研玫瑰不再凋零
发布时间:2025-09-04   潮新闻

近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科妍回归计划”,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员提供每人5万元的资助,旨在帮助她们在生育后顺利回归科研岗位。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女性科学家个体困境的关怀,更是对全社会共同责任的一次有力回应。

根据《科技进展》发表的一篇论文,科研女性在生育后,其学术生产力(论文产量)会下降20%左右,而男性则普遍没有这种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是:“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与婴儿啼哭间的拉扯,是无数科研女性的日常。”

科研工作需要连续性、专注度和长期的积累,而孕哺期的生理压力、育儿责任,往往迫使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抉择。正如女科学家李文然所说,女性科研人员往往面临生育与科研“两个黄金期”叠加的压力,许多才华横溢的同行为此不得不放缓甚至暂停事业的脚步。但这种“个人选择”绝非“家庭私事”,学术生产力下降20%,不仅意味着女性个人职业生涯的断层,更是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流失。

一则女性科学家占科学界已近半壁江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海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女性占比43.96%。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38.71%;二则科学研究表明,女性独特的思维视角和科研风格是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当无数才华横溢的女性因生育问题被迫离开科研赛道,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创新生态的遗憾。

上海的举措,看似是支持个体,实则是守护整个创新生态的多样性。这不仅仅是一项人才政策,更是对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度修复。它首次以物质支持与制度认可的方式,承认了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所面临的特殊挑战。5万元的资助虽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生育不应成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而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也不应仅仅由个人独自承担。这项政策的意义远超资金本身,它标志着社会开始以集体之力,为女性创造更加公平的职业环境。上海搭建的这座为“科研妈妈”跨越职业断崖“桥”,将保护女科学家的科研积累和创新动能。

当然一项政策的力量终究有限,真正解决生育与职业的矛盾,需要更多系统性的支持。首先,科研单位应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比如提供灵活的办公时间、远程协作机会以及育儿支持设施,让女性在回归岗位后能够持续发挥潜力。其次,社会观念也需转变。长期以来“母亲”与“科研工作者”的角色被无形对立,似乎二者不可兼得。这种偏见需要通过舆论引导和教育逐步消解。最后,家庭的内部支持同样关键。育儿责任不应默认由女性独自承担,父亲的参与、家庭的分工协作同样是平衡事业与家庭的重要一环。

正如《文汇报》所报道的,这项政策直面了现实困境,但也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传统的科研资助大多聚焦项目本身,而忽视科研主体的现实困境。“科妍回归计划”的创新之处,是认识到科研人员不是抽象的生产单元,而是有家庭、有生活、有多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支持模式,可能比单纯增加经费投入更能激发创新活力。当然一个计划不可能解决女科学家们面对的所有问题,但仍值得期待的是,未来“科妍回归计划”能够进一步提升资金规模,扩大辐射范围,让更多的“科研妈妈”能够更从容地平衡家庭和事业,让“科研玫瑰”无需在家庭与事业间艰难凋零。

来源:潮新闻    作者:评论员 项向荣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