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活动,从10月中旬就拉开序幕,时间已经长达1个月。活动时间拉长,本来应该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有利,取得销量口碑双丰收的效果。然而据媒体报道,某电商平台“双十一”尾款通道开启仅一天之后,不少网友反馈,平台突然停止“限时补贴”活动和达人直播间“金币”抵扣活动,尚未付尾款的商品一下子贵了几十元至数百元,出现了买预售商品不如买现货便宜的情况。此举导致了“退货潮”,网友纷纷吐槽自己“遭背刺”,成了大冤种。
“双十一”购物节自被创造出来,已经来到了第17年。这个本应是消费者获得实惠、商家通过让利获得销量的节日,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优惠折扣的套路越来越多,一件商品可以享受的优惠包括店铺优惠、跨店优惠、平台官方满减或立减、VIP专享折扣、各种红包抵扣……这次活动“翻车”,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优惠活动太多,平台低估了关闭几个优惠渠道带来的价格影响。虽然还能推出另外的优惠措施补救,但造成的口碑下滑已经难以挽回。
预售商品必然要比现货商品便宜,这早已成为市场共识。因为预售是提前锁定订单缴纳定金,方便厂商占用资金备货,实质上是消费者的让利行为。基于互惠互利的原则,商家就有义务给予消费者相关商品的最低价。否则就是占了消费者的便宜。这就是网友普遍不满的原因,本来是想要实惠,结果却被商家白白占了便宜。
更不好的现象是,在复杂的套路和规则下,消费者容易被绕糊涂,也就不乏有商家利用这个信息差“收割”消费者。有消费者就发现,通过叠加各种优惠以后的商品,到手价格居然跟此前不搞活动时的价格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各种优惠折扣其实只是把商家提前涨价的部分抵消掉。而消费者多花了几倍的时间精力抢优惠券、红包凑满减,到头来只是用稍微优惠甚至正常的价格买下商品。这还是对抢到了优惠券的消费者而言,要是消费者优惠套路不怎么清楚,就很可能用比平时更贵的价格买下商品。
这样的套路,虽然能得逞一时,但终究是短视的行为。等消费者反应过来,发现自己被耍了,就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等到众多消费者对“双十一”活动意兴阑珊,不再愿意花钱,到时候急的可是商家和平台,毕竟货是真的要卖,可是客人全走光了,生意还怎么做?
另外,随着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优惠补贴创新玩法”确实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如今许多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更倾向于“优惠一口价”这种直截了当的交易方式。对于花样百出的优惠补贴套路,有相当一部分人算不清楚优惠下唯恐上当,宁愿选择稍微高一点但明码标注的价格,也不愿意冒险。拼多多之类价格体系简单的电商平台的日益流行,可以证明这部分人绝对不在少数。
所以“双十一”,应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最早的“双十一”活动,就是靠实打实打折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如今的“双十一”,也应该找回初心,回归本来的样子,切实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