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相通,携手同行
南半球,初夏的利马,一树树黄钟花簇拥绽放。半个月前习近平主席亲切的话语,让中秘友好的文明之韵扑面而来:“很多人告诉我,中秘两国人民看到对方就‘望之可亲’,看到对方的文物就感到‘似曾相识’”……
北半球,初冬的良渚,一簇簇芦苇轻摇,同样诉说着五千年来不同文明之间双向奔赴的故事。
一南一北,一夏一冬,物理意义的“两极”背后,呈现的是世界文明的“心相通”——追本溯源,人类文明虽各自发源,但有着共通的“语言”,能够寻找到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良渚,这样的共识正在凝聚——文明的共同发展需要共生共融。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雷丁大学教授史蒂文·米森对良渚的水资源管理系统非常感兴趣。“那时的人充分地利用了资源,根据人类的需求重新打造。这是人加诸世界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米森说,良渚遗址给世界传递了“一种营运式的思维”,“现代心智的不断进步,甚至是如今数字化的发展,都可以从中获益。”
墨西哥著名作家罗赫略·格德亚直言,时至今日,中国对拉丁美洲作家影响巨大,“我们有同样的梦想,也面临着共同挑战。与中国的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跨国界的文化共鸣。”
他有一本还未出版的小说《奇奇的日记》,主角是一个中国小男孩奇奇。“在这本小说里,我讲述了奇奇融入我们文化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通过奇奇了解到的中国文化是多么美妙。”他希望在“良渚论坛”上能找到一位中国译者翻译这本小说,“文化从来都是流动的,中国文化有益于世界,我希望这是一个起点。”
正如“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共识”中所言:“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文学的开放包容和智慧灵动,一起迎接全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另一种共识,也在论坛上日渐清晰——对话与理解,是世界人民的“公约数”。世界秩序调整、国际格局位移,无不投射于文化交流的落棋弈子、折冲樽俎。摒弃零和博弈、打破小院高墙,3天里无数敞开心扉后的真知灼见,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阿根廷作家安娜·玛丽亚·舒亚认为,新技术让地球家园的不同文化互联互通,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明的概念面临着新的争议,文明优越论从古至今客观存在,“文化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她坦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拉丁美洲不断增强,“我们下一代的青少年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日俱增。拉美和中国虽然相距遥远,但在全球背景下却紧密相连。”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