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明互鉴 跨越国界 联结心路——记第二届“良渚论坛”
发布时间:2024-11-29   浙江日报

对话世界,联结心路

邓咏宁从未想过,自己的音乐直面世界的那一刻,是与两个弹奏钢琴和扬琴的演奏机器人一起完成的。在中外音乐家论坛会场外,这位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大三学生与机器人一起合奏《梁祝》,围观者众。

在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圣地,以一幕赛博朋克式的表演作为开场白,是妙想更是惊喜。“在人类的经验中,没有什么比合作更重要。”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安东尼奥·波帕姆-巴尔迪击节叫好,用科技+音乐的时代感达成东西方合作,“这样的互联方式非常美妙”。

翻过层峦叠嶂,跨越烟波浩渺,互联互通自古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中国人笃信,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良渚望向世界,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正在张开双臂——

在浙里,有朋自远方来交心相聚。

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掀起数字浪潮、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引发热议、浙江婺剧团在马德里的好戏谢幕不散场……浙江为文明的平等对话搭建平台,门常开,客常来,在一次次的“开门迎客”中,一个真实的中国被更多人所看到。

在浙里,文明对话拨云破雾直抵人心。

今年5月,良渚文化主题展览远赴雅典,向希腊民众深度解读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价值;6月至11月,“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走进英国、埃及、俄罗斯、秘鲁等国家,玉器文化可观可感……

在浙里,文化找到新的起点美美与共。

第二届“良渚论坛”前夕,国家文物局介绍了最新考古发现,确认在距今5300年左右,良渚文明兴起后,长江下游地区进入了“古国时代”的第二阶段。“何以良渚”的世界之问,至此有了从漫漶走向清晰的答案。

省委党校二级教授陈立旭用三个“差”来解读“良渚论坛”背后的深远意义:“第一个是信息交互的逆差,第二个是中国的真实形象和西方对中国的主观印象的反差,第三则是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落差。”在他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这三个“差”,正需要通过像“良渚论坛”这样的国际聚会,让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达更多的国家,“这既是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平台,更是中华文化在地球村中投下的锚点。”

有了锚点,艺术,可以跨越国界,成为交流的语言;文明,可以穿越时间,化为共享的硕果。萨尔瓦多文化部部长卡斯蒂略就在论坛上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中国支持萨尔瓦多建成的国家图书馆,在启用的第一年,就接待了超过230万名访客,“这是文化交流带来的巨大力量”。

当今世界疾风骤雨不断,任何一个文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文明之所以可以“薪尽火传,不知其尽”,关键要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活力,积蓄文明发展进步的力量并共享成果。

以这样的视角审视,“良渚论坛”无疑是跨越国界,让心相通的桥梁。一如麦家在主论坛上所说:“文明的讲述,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停歇过,它一直在延伸,至今依然在成长。上接5000年前的文明,下连我们每个人内心。”

我们相信,从五千年前的莫角山上向新的时代迤逦而行,思想之光必能照亮前行“心路”。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张彧 唐骏垚 詹丽华 胡金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