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教练如何带出世界级“女枪神”?
目前,富春第三小学射击队基本可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主攻全国赛事,第二梯队备战省级比赛,第三梯队夯实基本功。毫无疑问,王子菲、孙瑜洁都曾是第一梯队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我往市射击队输送过十几个孩子,大部分都已经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叶凯伦说,执教这些年,他在选人方面有一些心得,“除了基础的身体条件,我主要从性格方面去考察挑选运动员。”
叶凯伦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心理训练手记。“我做运动员时技术顶尖,输就输在扛不住压力,这是我的遗憾。”叶凯伦说,因此,他将“抗压测试”融入日常训练:让队员参加完文化课考试后立刻投入射击训练;要求队员在嘈杂的环境中练习击发;设计突发状况考验队员的应变能力。“我们设计的不是技术课,而是心理韧性课。”叶凯伦说,与之对应的则是学校射击队“轻技术重性格”的选才模式。
叶凯伦独门训练法的成效在孙瑜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孙瑜洁的悟性很高,却曾因为训练强度太大,躲到了学校的电脑房逃避早训。“我们的队员大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学生,但都具备‘关键时刻能咬住’的心性。”叶凯伦说,正因如此,经过长期的抗压训练,表面懒散的孙瑜洁逐渐蜕变,从早训“逃兵”一步步成长为“女枪神”。2024年2月7日,国家步手枪射击队备战巴黎奥运会最终队伍选拔赛女子25米手枪决赛,孙瑜洁以42中的超世界纪录成绩夺冠。得知这个消息,叶凯伦激动得像个孩子:“她终于把那股疯劲化成了杀气。”
有意思的是,孙瑜洁的小师妹王子菲属于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每天按时按量完成训练,文化课成绩还能始终保持在年级前十。读高二那年,她在省射击队参加训练,学考时,她清晨买了高铁票回学校考试,下午又赶回了训练基地。“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我女儿越练越‘佛系’。”王子菲妈妈说,一次比赛失利后,女儿写下了一篇自省日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教练说过,能控制扳机的手,自然能控制人生轨迹。”
“射击教会她对0.5毫米扳机行程的精准把控,这种自律自然能迁移到学业。”叶凯伦说。
“世界冠军摇篮”里培养出来的是怎样的人?
富春第三小学的校史和学校射击队的队史可以说是“并轨”的:1985年的“射击苗苗基地”、2002年的“少年体校训练基地”、2009年的“射击传统校”、2018年的“市队联办校”……射击在这所学校从来不是选修课,清脆的击发声是从建校起就刻在学校血脉中的基因,“世界冠军摇篮”是在40年岁月中一点一点织就的。
“王子菲的射击天赋就是在小学里被发掘的,在那之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会跟射击有关系。我们是普通工薪家庭,没有人接触过这样的运动,学校投入了大量精力,兢兢业业地想把孩子培养出来。”王子菲妈妈说,“孩子说训练场有种特别的味道,混合着防锈油和汗水的味道。”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逆袭’,要我说,竞技体育哪有什么奇迹。”叶凯伦说,培养一个好苗子得过三关,家长关、伤病关、淘汰关,“王子菲和孙瑜洁夺冠了,大家关注的都是她们夺冠以及之后的事,但两个孩子职业生涯遭遇过的危机,就没什么人知道了。我们作为教练,不能把孩子输送出去就不管了,或者等到出成绩了才关心她们,而是要在她们失落的时候,帮助她们走出低谷。”关于这一点,王子菲妈妈很有体会。王子菲被输送到市射击队后,叶凯伦会经常和市射击队沟通,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训练,孩子遇到问题,他都会帮忙解决。
富春第三小学目前使用激光枪作为实弹枪的过渡,射击队人数因此进行了适当扩容,赛训班和基础班各有15人。“现在的训练量和王子菲当年相比已经减少很多了。”叶凯伦说,一般都是在放学后进行一节课的训练,今年因为要备战杭州市运会,所以启动了早训,变成一天两练,每次一小时,早训7点开始,“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把孩子送到我妈家,然后赶到学校早训。近段时间还在熬夜看国际射联世界杯的比赛直播,我也是陪着子菲她们倒时差呢。”
在射击馆隔壁的教室里,有队员一边保养着枪械,一边背诵着课文。一名值日生正在擦拭奖杯柜,这孩子今年上二年级,和王子菲加入射击队时一般大。“有人说我们这里像少林寺,扫地的可能是绝世高手。”叶凯伦看着值日生,意味深长地笑着说,“我们培养的从来不是争夺奖牌的机器,而是懂得为梦想全力以赴的追光者。”
射击馆里,崭新的激光枪靶上,一名小队员刚刚打出了10.9环。新的追光者,伴随着自己扣动扳机的脆响,上路了……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