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致敬与创新
“你们一定都听过关于他的故事。”在展览开始处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作为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游戏,这场展览显然不限于满足玩家情怀,还注入了更多对中国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学的思考。
比如现场设置了多个可以打坐的蒲团,当观众入座,面前屏幕“灵光一闪,重返自然”,转换为游戏里的空山深林、蝉鸣叶语,进入禅定的“修炼”。在万物归一的宁静中,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这场展览中,还能找到诸多《黑神话:悟空》游戏里中华传统美学在现当代的成功表达。
如展览必打卡点之一的天命人等身人偶模型,身上的大圣金甲套深受玩家喜爱。凤翅紫金冠的冠体取自唐代翼善冠的“山”字造型,庄重威严;铠甲采用唐代明光铠的样式,整体与明代商喜《关羽擒将图》中关公甲身极为相似,单看身甲、披膊、腿裙和吊腿,样式花纹都有共通之处。其中锁子纹、如意纹以及兽吞的处理手法,更是对传统甲胄设计的一种致敬与创新。
在展览第二篇章中,游戏中角色图鉴系统“影神图”被搬到现场,一幅幅具有古典韵味的手绘画作揭露人物的原始设定。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认为:“这是一个至为丰沛的图像系统,创作者从中国的《山海经》到众多志怪小说、演义的插画中汲取灵感,深入东方图像宝库的丰厚宝藏,展开璀璨无尽的视觉想象。”这一图谱的长廊,既凸显鲜活的群妖形象,又照见深远的文脉渊源。
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毕业的刘承龙,参与了这些“影神图”的绘制。他在两年间共创作90余幅仿宋式人物绣像风格的作品。“我选用了最为粗糙的仿宋式老绢,它的颗粒感让画面更有故事感。用笔我特意夸张了提按的动作,让笔下小怪们更加‘妖气’。墨色晕染特意染得重一点,营造黑雾缭绕的感觉,希望通过游戏能进一步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文化。”刘承龙说。
此外,游戏中小雷音寺的部分原型——陕西蓝田水陆庵南山墙悬塑通过3D打印技术重现。当观众在现场体验大屏游戏时,本身也置身于这片“壁塑瑰宝”。文物在游戏中“活”起来,拓展着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可以说,《黑神话:悟空》重构了西游神话,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领略东方美学的当代魅力。当传统笔触幻化为游戏场景的动态留白时,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正在展开,也让这款游戏的艺术价值值得长久品味。
人才种子开花结果
《黑神话:悟空》游戏的成功,根植于游戏开发者对中华传统美学的深度理解,以及坚实的审美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中国美术学院一直以来的“金字招牌”。
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量幕后工作者,近年来国产游戏、动画的崛起过程中,一直有着国美的身影。
这并非偶然。游戏产业所需的人才是全方面的,其岗位分工十分细化。我国游戏产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基本制作加工,逐渐转向原创。转型中急需一批经过持续实操磨练、艺术与技术素养兼备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早在数字艺术发展伊始,中国美院就已前瞻性地设置了涵盖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作为全国最早开设游戏专业的院校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始创于2002年的动画系,201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体现了学科的持续发展。
多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动画与游戏等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共建“中国美术学院科技园:转塘之江文化创意园”。作为全国首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这里后来吸引了游戏科学公司落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目前环美院文化创意产业带已形成规模集群效应,支持了一大批以游戏科学公司为代表的年轻优秀企业,构建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闭环,为艺科融合注入了新动力。
20年前,时任院长许江提出“将文人画写意精神注入数字媒体教学”“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动画系的课程设置以此为出发点,突破了“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强调“动画即综合艺术”。20年来,杭州动漫产业加速与科技融合,一批科技企业崭露头角,一批优质作品获得较高人气,产业链慢慢形成,产业生态逐渐完善。
如今,“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的想法,如汩汩之细流已汇聚成动漫巨制的汪洋。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的超高人气,正印证着多年来播下的艺术种子已开花结果。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