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杭产机器人的护城河
要让机器人解决徐欣昌们的实际需求,在“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首席科学家唐睿看来,利用海量可交互的三维数据集搭建“虚拟训练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持续学习帮助人类从呱呱坠地直到长大成才,机器人也一样。想象一下,如果不经过训练,而是从工厂流水线拉出来就让它去跑、去跳、去翻跟头,那么机器人的每一次摔跤、磕碰产生直接经济损失不说,产业也会因此进展缓慢。
上城区莫干山路1418-40号,群核科技今年3月启用的“虚拟训练场”就在这里,28岁的“机器人大脑训练师”钱学成紧盯着屏幕,指挥机器人练习抓取透明玻璃杯。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机器人来说却困难重重——材质识别、空间位置、力度控制,都需要反复训练,而训练离不开数据。
数据正是杭州数字经济的“护城河”。依托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的数字经济基础,杭州积累了海量数据。
以群核科技为例,其已经积累了3.62亿个3D模型,由他们开发打造的空间智能平台,小到门把手的旋转角度,大到商场的人群流动规律,都被精确记录,这些珍贵的数据资源不仅解了机器人训练的“数据饥渴”,更能大大压缩机器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才”的时间。
“我们感谢群核科技团队提供的物理级真实3D场景数据。”今年3月,谷歌与斯坦福联合发表的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坐实了杭州在数据资源方面的优势。
制图 张好蔚 橙柿灵光AI
浙江制造
杭产机器人的底座
浙江环动科技的车间内机器轰鸣,这里是生产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节核心传动部件——减速器的地方。2015年,其母公司双环传动推出自主研发RV减速机,一举打破国外垄断,这也是浙江制造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一次成功实践。
凭借在减速器领域的优势,双环传动在今年2月由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详见07版)中占得一席。
在这份由“大脑”“身体”“集成”三个单元组成的图谱中,中国大陆有32家企业入选。
如果以城市划分,杭州仅占1席(阿里巴巴),不如各占3席的北京和上海、占2席的南京,更远低于占7席的深圳,但从全省看,杭州背靠浙江制造产业链集群,仅次于11席的广东,是第三名江苏的2倍。
“杭州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是浙江制造供应链协同、政策引导与创新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普华资本合伙人吴晓丰认为。
众所周知,工业、汽车制造所涉及的精密制造能力(包括对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精密部件的需求)、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其技术累积与机器人核心部件高度重合,浙江在这一领域具有非常深厚的产业积累。
除了入选图谱的8家浙企,杭州还涌现出大批细分领域的实力派,如新剑机电的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三相科技的高速直驱和低速直驱电机技术全国领先。
“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与‘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进一步融合,浙江和杭州有望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持续领跑,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新高地。”吴晓丰说。
软硬结合 杭产机器人“秀外慧中”
如果说浙江精密制造产业链集群让杭产机器人拥有“灵巧的躯干”,那么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之江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对于AI神经网络、算法的研发则连接了机器人所需的“智慧大脑”,二者不断融合、碰撞,形成杭产机器人的另一大优势:软硬结合,海康、大华是其中的佼佼者。
机器视觉是机器人产业链中含金量极高的环节,人类看到的东西和机器看到有很大的差别,让机器在毫秒间准确识别它看到的东西并给出正确指令,这便是机器视觉的工作。
然而开发机器视觉门槛非常高:一是精度要足够高,例如在工业检测中经常需要查找到微米级的缺陷,非常考验设备性能;二是速度要足够快,要在相当于人类眨眼二十分之一的时间内完成图像采集、分析和判断等任务,需要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优化的软件算法来提高处理速度;三是稳定性足够高,不能因为光线变化、物体遮挡、背景干扰等因素出现漏判、误判。
也正是因为机器视觉有如此高的技术壁垒,才使得海康、大华这样的企业成为该赛道的“头部玩家”,杭产机器人也因此获得相对优势。
看似简单的拿苹果动作,却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