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她用独门绝技“水织法”守护千年杭罗
发布时间:2025-05-07   都市快报

手艺来自家传

采访洪桂贞时,她正在织布车间忙碌,头上戴朵小花,颇有少女心。一辈子都在和织布机打交道的她,对杭罗织机的构造了如指掌,特别是对杭罗织机的关键技术环节把握得恰到好处。

枷身线是一套手工编织的线组,罗织机上有了这个构件,才能使杭罗经线互绞,穿枷身线是一项几近失传的技艺,也是洪桂贞的独门绝技。

“以前,我们年轻那会儿,老底子生产杭罗的作坊,杭州还是有几家留下来的,主要在艮山门一带。”洪桂贞在车间忙碌着,一边回忆往事,“但后来,机器织布出来了,这个杭罗,大家做得太苦了,也挣不了钱,就都关掉不做了。到后来,杭州只有我们一家还在坚持用传统的水织法做杭罗。”

洪桂贞的杭罗技艺师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丈夫,杭罗织造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官兴。可惜,1954年出生的邵官兴,已经于2021年去世了。

大概从清末光绪年间开始,邵官兴家族就开始做杭罗。等到邵官兴那一辈,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只有他留在家学了全部的杭罗手艺。

邵官兴9岁就跟着母亲学会了摇纡、翻丝等“童子功”。十几岁时,父亲看他悟性高,又肯学,便将杭罗织造技艺全部教授给了他。浸泡、翻丝、牵经、穿综、穿筘、打蜡、摇纡……二十几道大工序,样样精通,还熟练掌握了装机、修机的本领。1985年,邵官兴倾注全部心血,搜罗、保留了目前仅存的八台木制传统织机,创办了福兴丝绸厂。邵官兴后来复原和改良的木制杭罗手工织机,使得杭罗在织造这个工序环节的效率整整提高了8倍。

杭罗织造手艺除了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穿枷身线手艺还保留着很独特的传承习俗——传儿媳不传女儿。

二十出头的洪桂贞,是嫁给邵官兴后才接触到杭罗。她从最基本的打结

学起,样样又好又快,最终婆婆亲手传授了她全部穿枷身线的手艺。而她就这样一点点地把自己变成了邵家杭罗织造的一部分。

在洪桂贞印象里,邵家总是机杼声不断,织罗的技艺也给一代代邵家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不俗的名气,“早年的时候,一台织机就能养活一家人”。到了2000年前后,工业发展猛烈冲击了这项古老的纺织技艺。

提到丈夫,洪桂贞几次红了眼睛:“很聪明、超级能吃苦的一个好人,可惜走得太早了,才67岁。”在洪桂贞眼里,如果没有丈夫邵官兴傻傻地坚持,杭罗这门技艺可能早就失传了,“杭罗是家传手艺,对他来说,守业是家训。那时候很苦,要维持织布厂,只能靠跑出去天南海北做生意,甚至跑去北方卖大蒜子,辛苦钱赚回来补贴织布厂。他经常说,我们的杭罗就是用老底子的织丝机来回穿梭织出来的,祖祖辈辈留下的手艺,不能丢掉的”。

独门绝技“水织法”

薄如蝉翼,夏季穿上透心凉,杭罗的品质为什么区别于别的罗缎?在洪桂贞看来,还是因为杭罗织造始终坚持独门绝技“传统水织法”——“古代怎么织,我们就怎么织,原汁原味”。

但这水织法可不简单,甚至令人生畏,制作者要把手置于浸泡蚕丝的水中,冬天也不例外。因此,手部皮肤皲裂溃烂是常态。对于新手而言,从最基本的打结学起,最少也要7年时间。单是这份艰难,就已经筛选掉无数想学的人。

“为保证杭罗质感,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费工费时而放弃繁琐的杭罗水织法。”杭罗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桂贞的女婿张春菁透露,“在杭罗上机织造前,有一个对经线与纬线整理的漫长过程。像宋人那样,我们要先将蚕丝放入清水中,再加入祖传秘方,经过晾晒、煮沸一直延伸到带水织造,历时25-28天才能拿出,这样织出来的罗布才轻薄凉爽又舒适。”

“水织法”还有一个秘诀,其实就是对蚕丝表面的丝胶蛋白进行处理。新鲜蚕丝周围包裹着一层黏稠的胶状物质,需要脱胶。先将蚕丝放入清水之中,加入适量酸性溶液后煮沸,再将煮过的蚕丝捞出,放入清水缸中脱胶,这样一来,不仅去除了蚕丝上附着的油脂和杂质,蚕丝纤维也变得更加松散、有弹性。蚕丝保持半脱胶的状态,这样,织出来的杭罗面料,舒适柔韧又能长期保存。

可是,什么是半脱胶的状态呢?这个就属于类似“盐放少许”的中式终极智慧了,全凭手感和经验。

在张春菁眼里,岳母可真当算得上是杭罗织造的“国宝”了,“蚕丝脱胶到不到位,她手一捻就知道了,这种手感没个几十年经验是摸不透的”。

洪桂贞女儿邵国飞和女婿张春菁,最开始学习杭罗手艺时,光这个“半脱胶”的状态就让他们练得差点打退堂鼓,“我们整整练了四五年,才开始慢慢体会到什么是半脱胶状态,就是熟能生巧,傻傻地不停练。这也是杭罗一直很难有人能坚持学下去的原因,太苦了”。

正是洪桂贞长达49年的坚守,杭罗织造的手艺才能传承下去。她用一双巧手织出灿烂的杭罗作品,用一腔热情守护着杭罗的传统技艺,不仅用时间默默守护着一份家族的嘱托,也守护着杭州本土文化历史和人类技艺的传承。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