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儿童跑团“破圈”生长: 一场自发运动热潮背后的成长需求
发布时间:2025-09-04   每日商报

“这个暑假你跑了多少公里?” 九月开学季,杭州半山实验小学的课间,孩子们讨论的话题从动画片、游戏,悄然转向了跑步。这个夏天,一股自发组织的儿童跑团热潮,正在杭州多个社区与学校间蔓延——从最初十余人的小圈子,到覆盖十余所学校的近200人联盟;从单纯的跑步锻炼,到成为破解“电子依赖”“社交单一”的成长解决方案。这场由家长牵头、孩子主导的运动实践,不仅勾勒出网络化时代下儿童线下社交的新图景,也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抛出了新命题。

从“15人”到“200人”: 跑团的“裂变式”生长

傍晚6:30的杭钢河绿道,夕阳为水面镀上金边,三四十个穿着运动服的孩子正沿着步道慢跑,家长们或跟跑陪伴,或在沿途看护,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打破了河道的宁静。这是“小瓜子跑团”的日常训练场景,而在两个月前,这个跑团还只是半山实验小学六(3)班家长刘照飞发起的“班级小活动”。

“最初就想暑假让儿子和同学一起动一动,别总待在空调房里。” 作为退伍老兵,刘照飞对运动有着天然的重视,他在班级群里发起跑步邀约,首批仅15名孩子响应。令他意外的是,一次跑步视频被发到视频号后,陆续有其他学校的家长私信咨询,“先是隔壁班,后来是周边学校,群里人数很快突破300人”。如今,“小瓜子跑团”的成员涵盖育才大城北小学、福山外国语小学、桃源中学等十余所学校的中小学生,每次活动出勤率稳定在80%以上。

类似的“裂变”在杭州多个区域上演。滨江区缤纷未来社区的 “逐梦缤纷闪电跑团”,缘起于家长们的自发组织。今年开春,家长跳跳妈牵头组建跑团,成员均为该校二升三学生,暑期每周一、三、五的清晨,小区健身步道上总能看到这支十余人的小队伍。

而在钱塘区宋都东郡国际锦湾小区,“小锦鲤晨跑团”与“超能跑团”则形成了独特的“邻里联动”生态。每天清晨,两支近百人的队伍会在小区健身跑道上交错而过,既有幼儿园小朋友,也有小学生、初中生,“有时候还会互相‘较劲’谁跑的圈数多,氛围特别好”,“小锦鲤晨跑团”家长张女士说。目前,这两支跑团已辐射周边六七个小区,成为区域内的“晨间风景线”。

跑团为何“圈粉”? 家长与孩子的双重诉求

“孩子一到暑假就抱着手机不放,喊他出门都说‘没意思’。” 谈及加入跑团的原因,跑团家长王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困境。在网络化时代,儿童的娱乐方式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电子依赖”“缺乏运动”“社交孤立”成为家长们的共同焦虑,而跑团的出现,恰好精准破解了这些痛点。

“我们一家三口平时也会去户外锻炼,但往往坚持不长久。”跳跳妈坦言,跑团的集体氛围,让运动从“负担”变成了“期待”——孩子们会提前定好闹钟,主动催促家长“快点,要迟到了”;跑步时互相加油,跑不动了有人陪伴慢走,这种同伴间的激励,远胜于家长的反复说教。

更意外的是,跑团还成了儿童社交的“新纽带”。“以前孩子的朋友都是同班同学,现在通过跑团认识了其他学校的小伙伴,他们还用电话手表互加了好友。”刘照飞发现,许多孩子在跑团结束后会约着一起参加线下活动,社交圈从“校园内”延伸到了“校园外”。此外,跑步带来的身体素质提升也显而易见:“逐梦缤纷闪电跑团”成员小花的妈妈说,整个暑假孩子没有缺席过一次,如今在“大莲花”400米跑道上能坚持跑六圈,“生病少了,整个人也更有活力”。

对于家长而言,跑团也是一场“自我成长”。最初,家长们多是 “旁观者”,负责看护孩子的安全;渐渐地,有人主动加入跑步队伍,“跟着孩子一起跑,亲子关系也更亲密了”。跳跳妈说,她爱人因从事健身行业,主动承担起跑团教练的角色,“既能陪孩子,又能发挥专业特长,一举两得”。跑团里爱好运动的宁宁爸爸也热心当起了领跑员。

37 次训练与一场结营仪式: 跑团的 “专业度” 与 “仪式感”

“小瓜子跑团第37期例跑:8月29日18:20 集合热身,18:40跑步,地点吴家角港地铁站北侧金昌路口(附定位);项目:杭钢河绿道3组1公里间歇慢跑;注意事项:自备补给,心脏类疾病、伤病未愈者严禁参加……”打开“小瓜子跑团”微信群,这样的活动通知每周都会准时发布。

尽管是自发组织,跑团的运营却透着“专业范儿”。刘照飞会根据天气调整训练时间——夏天避开正午高温,选择傍晚。训练项目也经过精心设计:热身环节包含动态拉伸,跑步环节采用“间歇跑” 提升耐力,结束后还有专门的放松拉伸,“避免孩子运动受伤”。此外,跑团还会定期组织登山徒步、跳绳比赛等活动,丰富运动形式。

这种“专业度”背后,是家长们的默默付出。“逐梦缤纷闪电跑团”的家长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路线勘察,有人负责拍照记录,小花妈妈负责视频剪辑的工作,“有其他热心的妈妈们一起帮忙把孩子们跑步的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发在群里,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学校的支持也为跑团注入了“强心剂”。暑假最后一天,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为校内跑团举行了结营仪式,为长期坚持的孩子颁发奖品。这所学校的“励行团”自2017年由时任校长魏强发起后,已成为校园传统——每周一到周五清晨7点,孩子们都会在操场跑步。如今,“励行团”已从学校延伸至社区,规模从最初的不足 10 人发展到近 200 人,还孵化出多个社区小跑团,吸纳了金沙湖实验学校、文海小学等周边学校的孩子。

“有个孩子刚加入时因为胖,跑两圈就喘,现在不仅瘦了,还入选了校田径队,在区运动会拿了名次。”该校德育处主任卢坚斌说,跑步看似枯燥,但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这种‘坚持’的精神,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让孩子更自信、更坚韧”。

安全隐忧:

跑团生长背后的“隐形障碍”

热闹的跑团背后,安全问题始终是家长与组织者心中的 “弦”。“我们每次跑步都要提前勘察路线,尽量选封闭道路。”一位跑团家长志愿者坦言,场地安全是最大的顾虑——部分跑团活动依赖小区道路或公共绿道,这些区域缺乏专门的儿童运动标识,行人、非机动车混杂,增加了碰撞风险;而学校操场在假期开放时间有限,且容量不足,难以满足跨校跑团的需求。

健康监测的“盲区”也不容忽视。尽管跑团在通知中明确 “有心脏类疾病、患病服药期间者严禁参加”,但全凭家长自主申报,缺乏专业的健康筛查;活动中若孩子突发头晕、抽筋等不适,现场家长多为非专业人士,应急处理能力有限。“我们只能准备基础的创可贴、碘伏,要是遇到严重情况,只能等120,心里总没底。”一位跑团家长说。

此外,自发组织的“松散性”也带来管理压力。跑团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难以配备专业教练和急救设备(如AED);随着规模扩大,人员签到、路线引导、安全看护等工作全靠家长志愿者承担,“有时候人多了,根本顾不过来”。

城市规划该如何“接住”这场儿童运动热?

在成功举办亚运会之后,杭州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依然在持续。杭州市政府网站今年发布的《杭州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到,到2027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8%,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到2030年,全面建立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在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优良率在45%以上,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儿童跑团的兴起,本质上也是城市居民对“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的迫切需求。当家长们自发寻找跑步路线、协调场地时,也为城市规划提出了新考题:如何为这些“自发跑团”留出空间?

“新建小区能不能专门规划儿童健身跑道?”这是许多跑团家长的期待。目前,多数小区的健身设施以成人为主,儿童运动空间有限,且多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混杂。建议在新建小区规划中,设置封闭性儿童运动专区,采用防滑路面,配备照明设施与休息驿站,与交通区域物理隔离;在城市更新中,利用街角公园、河道绿道等公共空间,改造“儿童友好型”跑步路线,增设安全护栏与标识。

推动“校社场地共享”是另一条可行路径。目前,杭州部分学校已在假期开放体育场地,但开放时间、预约流程仍不够便捷。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校社场地共享”机制:明确学校操场、体育馆的假期开放时段(如早6:30-8:30、晚6:00-8:00),通过线上平台简化跑团预约流程;同时,由财政补贴场地维护费用,减轻学校负担,让场地“用起来、活起来”。

配套服务也需跟上。比如,在跑团集中活动的区域,增设急救箱、饮水点等基础设施;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家长志愿者提供运动指导与急救培训;在重点路段设置“儿童运动时段”交通提示,引导车辆减速避让。

“跑步不是目的,让孩子在户外找到快乐、学会坚持,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跑团的核心价值。这场自发的儿童运动热潮,不仅是孩子们的成长实践,也是对城市“儿童友好”建设的一次检验。当城市能为奔跑的孩子留出更多空间、提供更全保障,这些奔跑的身影,终将成为城市最生动的成长注脚。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夏莹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