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运河岸线20公里全线焕新
发布时间:2025-10-24   都市快报

马角洋港两侧(改造后)

马角洋港两侧(改造前)

昨天传来好消息:杭州大城北地区运河沿线整治提升工程完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世界文化遗产,本次整治提升工程,涵盖余杭段大运河沿线整治提升工程的15.6公里和临平塘栖城镇核心段景观整治提升工程的3.5公里,以及运河东岸景观带(电厂河-康桥路)等3处断点,涉及整治面积共86.1万平方米,贯通滨水公共空间,实现“城河共生”的城市更新目标。

这条曾经被工厂码头“占据”的运河岸线,如今变成了一条集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于一体的滨水绿廊,沿线20公里焕然一新,迎接八方来客。

“水清、岸绿、景美、文盛”——这不再是规划图上的愿景,而是走在大运河城北段能真切感受到的现实。我们从市建委(市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指挥部专班)了解到,本次整治覆盖石祥路至塘栖古镇段,历时150多天,彻底改变了以往“空间割裂、风貌冲突”的旧貌。

从“工业岸线”到“生活水岸”

过去,运河边渣土码头、旧厂房林立,空气质量差、绿化杂乱,市民很少愿意走近。

如今,这些“低小散”企业已被拆除搬迁,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绿道、樱花、栾树、银杏等四季植物,以及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儿童游乐区等便民设施。

在余杭段大运河沿线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运河沿线的景观绿化提升、风貌整治、游步道建设、嵌入式运动休闲场所建设等。

“原先运河余杭段沿线工业企业众多,落后产能集聚,影响了整体景观风貌,通过整治提升,完成钱潮水泥、国鹏建材等沿线落后产能拆除与搬迁工作,征收土地约11万平方米,拆除旧厂房、彩钢棚等建筑约6.6万平方米,拓展沿河公共空间约5.3万平方米。”建设单位相关人员告诉我们。

项目梳理保留了沿线原有的大型乔木,增植了栾树、银杏、樱花等季相树种,形成“春赏樱、夏遮阳、秋闻桂、冬观枝”的四季景韵,极大改善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推进滨水空间功能再造,有效串联起良渚文化与运河文化这两颗璀璨的世界遗产明珠,大幅提升大运河西岸景观风貌效果,打造融文化展现、休闲旅游、产业联动、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大运河沿线绿廊空间。

“以前这边都是厂房,灰扑扑的,现在经过这里,都不想走了。以后可以带孩子来骑车、打球,幸福感直线上升!”家住良渚街道的王女士说。

文化融入步道,历史“走”进生活

整治不只是种树种草,更把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红色记忆“绣”进了滨水空间。

在仁和花园村,绿道串联起原中共西镇区委旧址,漫步其中,既能欣赏田园风光,也能感受红色历史,读懂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临平塘栖城镇核心段景观整治提升工程中,则用钢板地雕、钢结构廊架打造“艺术锈场”,工业遗存变身艺术打卡点。

在文化堆积区还做了土层立体展示墙,让游客在欣赏运河风光的同时,也能直观地触摸文物遗存的历史脉络。

家门口的“微度假”正在成为现实

“还河于民”不是口号。沿线新建的桥梁、观景台、滨水广场,让原本被隔断的河岸空间贯通起来。

杭州大城北地区运河沿线,布局了休闲步行道、骑行道,新建标准篮球场5座、羽毛球场8座、乒乓球台15张、网球场1处,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以及观景台1处和主题儿童游乐设施、智慧互动设施等,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活动空间。

特别是在文化艺术岛区块,新建桥梁连接南北两岛,近7000平方米的沿河空间将成为市民休闲新热点。又比如,在梁山工贸及马角洋港区块、古运河路两侧区块,曾经的旧厂房、彩钢棚踪迹全无,焕新为连绵的绿意和蜿蜒的步道。

此外,运河沿线正在形成“文创+科创”产业带,青创综合体、文创园区、水上旅游线路等陆续落地。未来这里不仅是散步的好地方,更是年轻人创业、游客体验运河文化的新窗口。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陆丹 通讯员 方艺 金婕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