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工作推进会暨交流活动举行,明确这样干!
“通过越剧艺术的普及教育和展演活动的举办,村民从‘看客’变为‘主角’,村子‘以戏引客、以旅促产’,越剧不再是橱窗里的遗产,而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性基因。”因为专业对口,杭州越剧传习院的曾洁结对“全国越剧首次试演地”——临安区潜川镇外伍村,展开了一段擦亮越剧艺术金字招牌的特殊旅程。
为了讲好“一根竹笛”的故事,让竹笛文化从产业“幕后”走向世界“台前”,竹笛演奏家何碧芸化身“文化使者”,与“中国竹笛第一村”——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再续前缘,在走山田、访农家、探需求的上下求索中,一步一个脚印打造“田野舞台”“非遗展演菜单”,培育出一支传扬紫荆笛韵的本土文艺队伍,发起了一场场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跨时空对话……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文化特派员工作走深走实,10月24日,全市文化特派员工作推进会暨交流活动在淳安县举行,总结文化特派员工作经验,展示基层文化建设成果。
推进会现场,曾洁、何碧芸等市文化特派员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讲述了在乡村广阔舞台大展所长,辅导群众文艺、孵化乡土文化项目的鲜活故事,引发强烈共鸣;淳安、滨江、萧山等分享了各地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服务供给、树立特色文化品牌的工作经验,碰撞思想火花;杭州文广集团、华数集团作为文化特派员派出单位代表,介绍了资源下沉、助力基层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丰富了实践方向。
会议指出,文化特派员制度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之举,更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革的重要载体。自去年6月以来,省市区首批194位来自各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的文化特派员,广泛参与指导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等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58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5368场次,组建857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通过文旅规划、文创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6835万元,并依托“文明帮帮码”平台上线3090节文化服务课程资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同时,创新实施“四三二一”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特派员为牵引、三级联动、多维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出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培育了一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生长”迭代升级,全市文化特派员工作从“立柱架梁”走向“精耕细作”。
下一阶段,全市要全面梳理首批文化特派员工作经验成果,紧盯目标、查漏补缺、固优强弱,深度提炼制度成果,深刻总结理论成果,让文化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全力以赴打好首批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收官之战,奋力交出首期工作的优异答卷。要持续探索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的长效机制,回应新时代群众需求,培育“带不走的队伍”“能循环的生态”,将“文化共享”上升至“文化治理”有机嵌入基层治理全过程,推动文化特派员工作从“制度的创新”走向“创新的制度”,真正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活动期间,结合2025千岛湖创意生活周,开设了文化特派员成果展示专区,集中展出全市文化特派员的工作成效,并举办2025年度“强国复兴有我·红旗飘飘”群众性文艺巡演活动启动仪式暨“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文化特派员专场展演活动,汇集淳安睦剧《看花灯》、萧山村歌《美梅与共》、临平村歌《宝卷花语》、“小热昏说唱”《桥魂依旧》等基层特色文艺节目,变“送戏下乡”为“共享共演”,持续打造接地气、有活力的综合性群众性文化展演活动品牌,推动“红旗飘飘”“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等成为乡村振兴中“看得见乡愁、听得到乡音”的重要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专场展演的优秀节目,经过文艺院团挑选辅导、舞台打磨等环节后,将入选基层优秀节目库,并依托“红旗飘飘”等群众性文艺系列展演活动进行推广,让好作品经久流传、常演常新。
“演出终将散场,但关于文化的需求已被唤醒。”欣赏着喜庆祥和的展演成果,“文特派”们纷纷表示,在乡村“种”文化的特派员故事仍将继续,“这是责任,更是我们与村民不变的承诺”。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