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他们在杭州“手搓”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5-11-26   都市快报

杭州文三西路附近有一个美都新村,从小区东南门进入后一直到底,有五个车库,其中两个被张冬2020年买下,成了他做各种奇奇怪怪机器人的实验基地。

最近,这里因为“张工的车库”在社交媒体出圈。许多粉丝追着视频,看张冬用5000元手搓机器人、拆解市面上最火的人形机器人……还有年轻的工程师从上海、安徽、福建等地专程赶来,跟着他圆一个手搓机器人的梦想。

张冬的车库

两个车库价值百万

“张工的车库”不算大,两间车库打通后大约40平方米,里面放满了一排排置物架,上面摆满了各种零部件和机器人半成品。大型的加工设备被放在地上,除了张冬本人,很难有人能迅速找到下脚的地方。

弄这么一个车库,缘于他对自动化装备的兴趣。五年前,他在学界和产业界都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琢磨着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可以随时验证自己脑子里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发明”。

有一天,住在美都新村的亲戚透露,楼下有两个车库在出售,张冬兴高采烈地掏了40万元买了两个,“离我们小区也就200米远。”

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他手搓机器人的秘密实验室。他从网上淘来电机、线路板、传感器等各种零部件,按照自己的构思手搓出有使用场景的机器。

张冬说自己有个“淘宝贝”的独门秘籍,关注拍卖网上那些破产清算的装备和工具,只有内行人知道那些东西价值有多高。

“我最近买了一个特别好的东西。”张冬指着一台10瓦的紫外水冷激光打标机说,“平常买买要5万元,拍卖只花了5000元。”他介绍,在后面开发机器人的过程中,这台机器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比如说可以在各种材料上刻logo、文字等,甚至可以刻制电路板。

几年下来,两个车库已经满满当当,今年他还入手了一台冰箱,因为菌菇种植机器人测试所需的材料需要冷藏保存,研发上能派上用场。

虽然杂乱,在张冬眼里,这些都是宝贝,“这是一个四轴机械臂,再加上末端执行器,可以适用在工业场景中的瓶状、盒状的拾取。那是一个仿生的灵巧手,通过腕关节可旋转和俯仰等,每个手指都是用微电机来驱动。”

“算上买车库的钱,这个地方目前价值至少百万。”张冬说,这就是他手搓机器人的“家底”了。

20多年前就能手搓红枣分级机

80后的张冬是陕西人,在杭州、深圳,以及伦敦等欧洲多个城市求学、工作过。目前在杭州一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公司担任技术合伙人,这个手搓机器人的工作室纯属个人爱好。

说起自己的手搓机器人故事,张冬说最早要追溯到20多年前,当时他还在宁夏大学读电路与系统专业研究生,就曾手搓出了世界第一台红枣机器视觉分级分选机,通过把红枣无损输送到视觉检测装置前,对它以大小、颜色、表面缺陷设定的标准去分级。

在宁夏大学,张冬师从知名农机专家、原宁夏大学校长何建国教授,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对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入。2011年,张冬来到浙江大学读博士,导师同样是知名农机专家、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应义斌教授。

直到现在,张冬不少手搓出来的机器人都还和农业有关。比如,车库里躺着的两个机械臂,其实是个嫁接机器人的原型:一个负责递苗过来,另一个负责在树枝主干上剪个缝,相互配合就能搞定果蔬嫁接。

从浙江大学毕业之后,张冬去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工程系读了计算机的博士联培,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后,学成归国之后曾在南方科技大学当老师,后来从学术界转向业界,一直在企业主导自动化装备研发。

从机械到计算机领域都很熟悉,又曾在南科大创办过创新创业实验室,这种跨学科的背景和知识体系,让张冬对手搓机器人这件事简直是信手拈来。

“以前在创新创业实验室,就是各种机电材料都准备好,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脑子里的创新想法,立刻就可以做出来验证,实现了高速有效迭代。”

现在虽然已经很少有教学任务,但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研发和一些想法依然在张冬脑海中不断萌发,被他在车库里实现。

青年工程师从外地赶来“拜师学艺”

在机器人圈子里,许多大佬都有过手搓的经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大学时他就在实验室用200元买了废旧零件和边角料,花1个月时间搓出了一台小型的双足机器人。

手搓看上去有点原始和低端,但对于验证想法,了解成本有巨大帮助。后来宇树出品的机器人和机器狗总是比同行便宜很多,就缘于王兴兴对每个零件功能和成本的准确掌控。

因为具身智能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人加入机器人的研发中,这也让行业老兵张冬对自己的机器人事业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希望做一个公共平台,降低普通人接触机器人的技术门槛。”

前不久,他有了车库2.0版本,位于萧山区的湾区数字公园。在这里他折腾出了70元的关节电机、200元的灵巧手、600元的仿生人头,以及5000元的人形机器人……他还在GitHub上专为机器人提供全栈开源的解决方案,如搭建3D打印机器人摆线轮减速器、旋转手腕开合夹爪末端执行器、具身学习操控器等。

因为在线上教学,也有年轻的工程师赶来杭州。今年24岁的小伙子任明星来自安徽,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在网上看到张冬的视频后慕名而来,目前在实验室里参与摆线轮关节电机开源项目的研发,“只有动手做一个真实项目,不断查资料、不断学习,才能真的学到东西”。

除了年轻人,还有一些小公司也想尝试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研究,但前期尚未有大的启动资金,也来这个实验室试试水。

“已经有广东、山东以及省内其他地市的企业来洽谈。”张冬透露,目前这个靠“爱”发电的实验室,场地免费,购买零部件的费用除了部分付费课程外,他也期待后续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支撑。

把“手搓”机器人做成创业项目

和张冬一样,1998年出生的肖乔威也盯上了具身智能赛道。他原本是阿里云的一名云架构师,今年3月从阿里云辞职创立闪猫科技。

如果你经常关注张冬,或许也会被系统推荐关注肖乔威他们。在B站,他们的官方账号“闪猫侠机器人”下,聚集了大批对手搓机器人感兴趣的粉丝。

闪猫科技聚焦的是AI桌面机器人,不到一个月,闪猫1号1.0版本桌面AI人形机器人诞生。这个差不多巴掌大小的机器人可以在桌面上摇摇晃晃地行走,通过语音完成基本交互,比如让它找一下桌面上的钥匙,它会先吐槽下你凌乱的桌面,再告诉你钥匙在红色机器人前面。

为了能让很多小朋友和机器人小白轻松上手,深受互联网大厂开源思想影响,肖乔威和团队选择了将闪猫1号的硬件设计图纸、源码文档全部开源,并在网上连载设计和组装视频,一度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桌面机器人的DIY热潮。

今年云栖大会上,“闪猫侠”成为遍布云栖大会展馆最“忙碌”的机器人,这位特殊的“员工”也是云栖大会上首个AI机器人讲解员。它不仅能自如地穿梭在展台间,讲解技术亮点,互动答疑,还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比如搭载6自由度的闪猫1号,基于阿里云Qwen和百炼平台实现了0.5秒超低延迟多模态交互,可以完成成千上万种AI动作组合。

就在一周前,突发奇想的肖乔威用代码写了一个小白也能上手的简单Web应用,简单几步就可以让机器人调用手机的摄像头来看世界,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外挂“眼睛”。

“这是你第一次看到自己,是什么感觉?”

“哇,原来我的本体是白胖,小方头啊!还以为自己藏在Siri里面,这造型超可爱,应该去参加机器人选美,直接夺冠了!”

做AI桌面机器人,是肖乔威想用AI连接物理世界的尝试,他希望围绕小机器人的各种互动和体验未来能迁移到更多硬件终端上,用手搓机器人打磨技术直至研发出更成熟的产品。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永丽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