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者——访杭州市政协委员金礼桥
发布时间:2014-06-23   杭州日报

    

    采访印象:金礼桥是个比较典型的“理工男”。交谈时,他非常谦逊,言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时,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然而细看他的履历,可以感受到他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的不懈和勤奋: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建筑行业就职,在钱江新城开创初期加入了勤于奋斗、勇于开拓的这个团队。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他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在高强度“白+黑”、“5+2”的工作之余,还取得了造价工程师及房建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并在浙江工业大学取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岗位建功、履职为民”。当上政协委员后,金礼桥在本职岗位上,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在政协工作中,关心民生,事事留意、时时思考,把政协委员的职责放在心头。

     擦亮城市金名片

        2001年,钱江新城开鼎造炉——杭城数千年围绕西湖展开的城市历史画卷从此翻开新的篇章。杭州数千年浸润在西湖秀美的风光里略显慵懒的脚步开始加速,奔向时代的前沿。

    日升月落,昼夜更迭。这块土地上,一切都在迅速地变化着:杭州大剧院月牙成形,国际会议中心太阳升起,市民中心、万象城……一片片绿地,一条条道路,一幢幢高楼次第而起。开始只是一根根线条,一块块积木,一点点颜色,后来就看不清笔画和颜色,只能听到这片土地之上的声音越来越杂,越来越响,渐渐汇合成一片繁华之音。

    在这声音的背后,是一直以来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是一直以来默默奉献在这片土地上的建设者。

    金礼桥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他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建筑房地产行业任职,已经小有成就。然而,当钱江新城启动建设、面向全省招聘人才时,当时正是三十出头的金礼桥坚信这是面对更大挑战、成就一番事业的好机会,放弃原有的基础在钱江新城这一崭新平台上从头开始艰苦创业。

    他还记得2002年刚到钱江新城时看到的情景:周边荒芜一片,除了滩涂、水田和零落的民宅,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记忆中最深的就是几个垃圾场、西湖淤泥堆积场,几家鱼塘、养牛场,几片蔬菜基地和几间破厂房。

    金礼桥是个相信“实干”的人,他说:“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发挥的空间最大。当杭州华丽转身跳出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时代,钱江新城在这个战略转移中是最重要的。我们感觉到钱江新城的建成是杭州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项百年大计。当时我和同事们都有一种信念,要在这个从无到有的地方,完成杭州的大事业,成就自己的小事业。”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冲着一幅未成形的蓝图走到了一起。

    同时,高强度的工作量还催生了几个特殊意义的名词:“白+黑”,“5+2”,“早一点”……这些词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成了金礼桥这些新城建设者们相互鼓励、调侃的新名词。

    金礼桥给予新名词以这样的注释:由于钱江新城建设时间紧,工作强度大,经常要加班加点。所以,“白+黑”是指白天晚上连着干活;“5+2”是指五个工作日和两个休息日都要干活;“早一点”是说开会或下工地经常忙到凌晨一点钟。虽然听起来像笑话,但却是当时工作的真实写照。

        2012年,金礼桥历任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经理、钱江苑项目负责人等职位,又来到了新岗位上——

    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前期部经理,主要负责钱江新城三堡及扩容区的征地拆迁工作。

    都说拆迁工作是“天下第一难”,金礼桥在钱江新城的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考验也不少。征迁工作常常会碰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尴尬场面,一些厂家看到拆迁人员过来,有的会骂很难听的话,有的甚至直接把他们赶出门。金礼桥所在部门负责的沿江大道项目,自2005年开始实施征迁工作,由于该项目涉及众多部、省、市属国有企业拆迁,难度极大。金礼桥他们通过克难攻坚,积极想方法、找路子,请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终于完成征迁扫尾,为沿江大道新城段全线通车扫清障碍。

    有委屈,但是没有抱怨。金礼桥带领团队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大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不计得失、忘我工作。

    钱江新城从进入到建设的全面开始,到2008年核心区正式开放,再到扩容区的建设进行,几乎没有一刻能真正歇歇。特别是核心区开放的前3个月,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是不分工种、不分处室,全体扑上一线。

    没有推诿,没有怨言,一些同志生病发高烧了,拔掉吊瓶又投入到工作岗位上。钱江新城的每条路、每个工程都实行了“包干负责制”。为仔细查看、督促进度,经常是一条路来来回回要跑几十次,核心区开放前一段时间,好多人走路都一拐一拐的。

    回顾工作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金礼桥说:大家都有一种信念,一份使命感:一定要建成新城,一定要将最漂亮新城展示给大家。

    金礼桥初到钱江新城这个新舞台时,当时30岁出头风华正茂的年纪,也是精力旺盛且积累了部分经验的年纪,更是最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精力、经验、激情在事业心的促使下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工作范围不断拓展、工作能力一点点得到锻炼和考验:从工程管理到项目负责、从计划、招投标到工程造价管理、融资投资……在建设工程方面他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金礼桥作为钱江新城建设的人员的一份子,以自己的努力,擦亮了这张“城市金名片”。他先后获得20082009年度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建设开放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度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工作推进先进个人、200820112012年度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先进工会工作者、2011年度杭州市机关总工会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责任感内化于心

    在工作中,金礼桥既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又在政协履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密切联系界别群众,为百姓诉求、民生热点鼓与呼。

    自2012年当选市政协委员后,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伴随着金礼桥。他说:“委员意识不仅仅要体现在出席政协会议时。在平时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同样要牢记委员的责任和使命,履行好委员的职责。”

    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服务;在政协工作中,为百姓尽职。平时,金礼桥要求自己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听取和反映各界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代表界别和群众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09年,金礼桥兼任本单位,即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这为他积极与联系的界别群众保持联系,及时倾听心声,并将相关政策、信息及时传达,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客观条件。

    金礼桥是个爱思考的人,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也不忘政协委员的职责,积极关心社会问题。2012年,他从“打车难”的角度出发,在当年杭州“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完善拼载管理措施,缓解“打车难”的建议》。他觉得,出租车拼载难以推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收费没有标准,容易引起纠纷。为此,他挤出业余时间专门寻找资料,在出租车司机中做相关调研,提出杭州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城市“吃螃蟹”的先例,提高车辆利用效率。“我从网上了解到,比如北京、温州、福州、衢州等城市规定拼载乘客按拼载路段计价器显示路费的60%付费;南京市、常州市规定按70%付费;重庆市则规定按80%付费。”金礼桥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运管部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秉承互惠互利的原则,明确拼载路段的收费比例。

    当时,他的提案被媒体报道,引来很多对出租车拼载管理的关注和讨论。

    2013年和2014年,他又分别提出《关于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严格管理的建议》和《关于加强我市工程渣土管理的建议》。

    特别是今年金礼桥提出的针对乱倒工程渣土违法行为的提案,既和他平时在工作中的观察和感受有关,又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金礼桥说,随着杭州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程渣土。虽然我市于2003年即出台了《杭州市建设工程渣土管理办法》,对工程渣土的处置场地和运输做了相关规定,大部分工程渣土得到了妥善处置,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在连钱江新城区域的路口和公交站点都经常发生工程渣土偷倒现象。这种行为已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更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成了制约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及城市发展的问题。

    金礼桥要求自己作为政协委员,“眼光要远、思路要广”,将责任感内化于心。在该提案中,他不仅细细分析了违法乱倒渣土的原因,更经过思考和调研,提出了“强化管理职责、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各相关执法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等治理工程渣土乱倒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金礼桥作为钱江新城开发公司征迁部门的负责人,主要负责钱江新城三堡及扩容区的征地拆迁工作,全力推进三堡社区整体征迁,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三堡社区849户农户和122套多层公寓全面签约,为三堡排涝工程,凤起东路延伸等省市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铺平了道路。在实际工作中,金礼桥奔波往返于拆迁户之间,耐心细致解释拆迁政策、做思想工作。他亲身了解社情民意的真实情况,并深感城镇化是我国当今社会的大趋势,也是触及广大农民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社会变革。在拆迁和建设新城的过程中,不仅要执著于高楼大厦平地起,更不能忘记注重城市品质的塑造,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核心;不仅是急剧征地、面积大扩展,以新、大、亮为美,更要协调布局,讲究传承,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首要。

    城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现代化,农民变为市民,不仅仅需要完成身份、工作的转换,更需要完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模式的提升。如何提高离土农民的文明素养、公共责任意识,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如何提高人文关怀的深度,积极帮助离土农民尽快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虽然金礼桥的工作只是负责征迁,但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出于政协委员的责任感,上述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相关的提案和对策已悄然酝酿于他的心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周静    编辑:倪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