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指引方向,愿景催人奋进。1月16日,杭州市临平区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7名委员发言。委员们围绕“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总目标、“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总牵引,提出了各自界别的真知灼见,其中既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妙方良策,也有对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认真思考,以下为发言精彩摘要。
让临平对青年更友好
青年对临平更向往
共青团界别组 吴程前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落脚于临平,既要花大力气加强对非本地青年的招引,也要注重本地青年的回归。为此,需进一步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
营造青年创业就业友好环境,用“宜业”拴人。开展校企课程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型示范性实践实训基地。发挥区教育局、区内高等院校、职业高中作用,及时开展应届毕业生就业需求、留临意愿调查,制定留临就业扶持政策。支持青年在临平创业,探索增加初创补贴,适当放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等。
提升公共服务配套,用“宜居”留人。优化布局区内医疗资源,更新医疗设备,加强与高校合作,全面提升医疗水平。推进医疗数智化,推进医疗普惠。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和学校建设,强化外来青年子女教育保障。优化购房落户政策,降低青年在临平生活成本。
打造时尚消费地标,用“宜游”引人。在艺尚小镇打造更多时尚的高频消费场景,引入现象级话剧和国际性演出。在浙江理工大学临平校区、东湖公园周边规划打造“青年活力街区”,开展大学生创意集市、大学生音乐节等户外活动。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超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成更受青年欢迎的“动感地带”,盘活开发区运动产业资源。推动临平成为让青年人心生向往、逐梦人生的地方。
构建生命健康产业高素质人才金字塔
侨联界别组 徐清华
目前,我区生命健康产业整体处于较高增长速率,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开发区聚焦生物医药与高端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在产城融合发展、创新要素支撑、人才留临留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高精尖人才引培渠道窄、技能型人才培育体系弱、用人主体留才代价高等共性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较为明显的因素。
建议根据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高端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瞄准行业领先企业的影响力,精准开展招商引才,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发挥明星企业家和领军团队的示范效应,用好“朋友圈”效应;紧抓疫情后经济发展契机,通过“以会招商”的形式,宣传推介我区投资环境,积累企业和项目资源。
产业要兴旺,人才是关键。要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大海外引才引智力度,全面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立足“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核心问题,从“业教住行医”提供全方位支持。
针对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缺失的情况,可针对性地引进医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类相关专业下沉临平办学,鼓励中职、高职、企业联合共建生命健康产业学院,解决产业“用工难、留人难、员工回炉再造难”等问题,谋划我区生命健康职业教育发展。
发展检验检测认证行业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工商联界别组 民建临平区基层委 孟镝
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作为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技术服务业,涵盖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目前,行业规模整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而其产业特性同我区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将有效服务于我区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低效工业用地的改造、保障和提升生活品质等方方面面。
据统计,临平现有各类检验检测行业机构30余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化发展基础,建议可结合区位优势,做好产业集聚的区域规划设计。积极引入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入户临平,如杭州市检验检测认证促进会、浙江省环境监测协会等,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
在产业培育方面,可结合行业特色,通过房租减免和搬家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入驻我区。此外,检测行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一为购置大型分析仪器,二为取得资质认证。因此,建议制定相应的行业扶持政策,例如检测机构在购置仪器时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补贴,首次获得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NAS(合格评定认可)等认证认可的给予一定政策奖励,进而壮大机构实力,加快行业发展。
大力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重点选拔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在市场和资金上予以支持,鼓励行业的并购整合,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力争在五年内培养出3-5家主板上市公司,打造一个百亿规模的检验检测认证集聚区。
聚焦“绿色能源”产业链发展
抢占战略制高点
无党派界别组 科技界别组 王宇
作为杭州市绿色能源产业“两廊、三区”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平拥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绿色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先发优势、创新平台先发优势、重大项目先发优势明显。建议聚焦“绿色能源”产业链发展,抢占储能、风电等细分领域制高点,全力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为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可聚焦赛道促进产业能级跃升,发挥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等品牌优势,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以产业链整体提升带动龙头骨干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孵化培育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开展“创新能级提升、影响力提升、产业服务化提升”三大行动,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入驻,助力区内绿色标杆企业案例推广,并引导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积极创建星级(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也是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议制定绿色能源产业系列优惠政策,助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搭建绿色能源应用场景,规划和推动电网侧中大型储能电站建设,并加大政府投资项目低碳场景应用。同时,加强人才物要素保障,加快引进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探索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支持绿色能源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区工业稳进提质的建议
九三学社临平区基层委 施旻涛
工业是临平的立区之本。但目前,由于产业结构存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占比高,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占比偏低等问题,临平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因此,如何推动全区工业的稳进提质成了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建议持之以恒优化全区产业结构、谋深优化产业布局。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时尚家纺、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的同时,补全优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半导体等具备新兴业态、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细分赛道。在此基础上,精准链接高校名企,带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此外,供地项目绩效产出、低效用地盘活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建议全力推动工业供地项目尽早投产达产,要加强工业用地项目招引的“精准性”,在提高前期招引“门槛”,加强新用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同时,狠下决心推动低效用地整治提升,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政策奖励等正向激励举措、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等反向倒逼手段,加快我区工业用地有机更新的进度,为全区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
关注高龄老人基本照护
构建大社区养老新格局
科协界别组 民盟临平区基层委 高隽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老人对平安晚年的期盼。据统计,临平现有80岁以上老人1.61万人,占老年人口13.6%。在前期走访调研发现,虽然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但在高龄老人养老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和品质化上仍有提升空间。
为此建议,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推进护理人员的职业化管理,将上门服务做精做细做强。同时,拓展“老伙伴”计划,发挥健康老人作用,增强老年群体间的日常陪伴。
突出医养融合,强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支持力度。引入家庭签约医生,在“家门口”设立卫生服务点,提供配药、简单问诊检查等服务;引入中医药护理,将中医康养资源引流、下沉到社区;引入生物医药企业资源,将康复医疗器械延伸服务到社区。
突出数智关怀,建设高龄老人数字救助系统。加快智慧养老监管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居家助老”“智慧助餐”“安居守护”等应用场景,从硬件到软件构建智慧养老多元参与体系。
突出文化引领,强化传统家庭养老主体性。完善家庭支持政策,落实子女赡养义务,提升家庭养老质量;大力弘扬孝文化,加大对家庭孝老行为的宣传与舆论引导力度,广泛宣传孝亲敬老典型,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打造“走大运之河 品幸福来临”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艺术界别组 朱旭光
流淌了20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是联通南北的水上生命线,是中华“国之瑰宝”,也是临平的“文化金名片”。但就现状而言,存在环境不够美、品质不够好的“美好落差”。建议围绕大运河(临平段)做文章,承接“江南十大古镇之首”品牌,抓住“建地标、理线路、丰业态、聚人气”的关键节点,打造“走大运之河,品幸福来临”的城市文化品牌。
要建地标,高品位布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如在新老运河分流的要冲建设“大运之河”文化地标,以塘栖镇为核心,建设江南水乡风貌集中展示区,铸就山水相间、活力迸发的创新创意创业高地。
要理线路,高起点谋划共富条线的成片开发。打通融杭水道,在临平全域打造都市水系,形成若干条特色共富条线,展现新时代气势,彰显文化底蕴,赓续历史文脉。
要丰业态,高规格打造大运河科创城。按照产城融合思路,建设未来工厂和未来社区矩阵,加快数字文创产业集群建设;谋划“临港新产业”,依托运河二通道沿岸资源,建设错位发展的运河活力水乡。
要聚人气,高质量建设环浙理工创新带。出台引才留才方案,把广大师生作为“新临平人”给予关爱,让他们能够爱上临平并留在临平,引导他们成为临平品质城区建设的生力军。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