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跟着馆员读文史 | 水韵临平,悠悠运河载古今
发布时间:2024-01-23   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编者按

岁尾亦是起点。

日前,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区县(市)”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临平。

临平,是杭州东北方向的重要门户,是千里大运河之畔的一颗耀眼明珠。自古以来,这里水网密布、商贾辐辏,孕育了厚重而灵秀的地域文化,成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江南?如何让江南文化熠熠生辉?如何让江南文脉绵绵不息?文史馆员走临平,从俞樾纪念馆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从玉架山遗址公园、丁山湖湿地再到塘栖古镇,一面走读,一面思考。

当行与思跃然于笔端,披古通今的文史馆员们正为杭州推动特色文化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推进杭州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甘当“桥梁”。

一城临平水,自在展风华。

6f6024b87d142f19eb317fb6d321bc58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玉架山 摄影 李忠

杭州,中国历史上最先开通运河的地区之一

作者:徐吉军

说起江南文明,首先让人想到水的文明。

从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杭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城,春秋吴、越两国争霸时期,杭州就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先开通运河的地区之一。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今绍兴),祭拜大禹,就是沿着运河而来。相传他途经钱唐时,曾将船只系在西湖北隅宝石山下的一块大石上,这便是后世习称的“秦皇缆船石”。西汉在钱唐设西部都尉,杭州的重要地位开始显露。东汉时,因为浙东运河和浙西运河的形成,以杭州为枢纽,将大运河的影响快速地向闽、粤、赣和长江中上游延伸,并使杭州成为兼具河港和海港双重功能的极重要的运河城市。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挥师渡过长江,消灭了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将近三个世纪的南北分裂局面。同时,推行“废郡存州,以州领县”的地方行政制度,废钱唐郡而改为杭州。

杭州初治余杭县(治今杭州余杭区余杭镇),遂取其县名中一“杭”字为州名,命名为“杭州”。而这个“杭州”之名,相传来自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至此舍杭登陆,因名禹杭。至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以主禹祀,又名余杭。《说文》:“杭者,方舟也;方舟者,并舟也。”所谓方舟,即今日所指的浮桥。而“杭”字在古代指航行、渡口,古代浙东西的渡口在此。

总之,杭州地区的先民们,将依水而建、倚水而兴的地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杭州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

水韵临平

作者:楼毅生

水乡泽国中诞生的临平,依水而存,因水而兴。

早在新石器时代,临平便孕育了以茅山、玉架山遗址为代表的江南典型稻作文化。独木舟、牛脚印、环壕聚落,这些来自五六千年前的文明印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上古先民们在水中劳作,傍水而居,顺水而行。

文献记载,临平之名起始于临平湖。三国时期吴国天玺元年(276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水利关乎国计民生,天下太平系之于水利,临平之名从此传扬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自东吴开始的六朝,江南与中原交流频繁,经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从江南大环境来看,六朝为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通大运河,临平地处江南河的交通要道,成为大运河南端杭州的门户。历经唐宋元明清,临平百业兴旺,富甲江南;文人墨客,千古风流。

如何深挖临平之水的丰富内涵,寻找临平之水的独特韵味,要以水为中心,做好水的文章。

浅见有三:

首先,理清水系。要理清临平境内的大小河流、湖泊的源流与分布情况,水与水之间的关系,各种水系的自然地理变迁,社会历史沿革,以及各种水利设施,桥梁、堤坝、闸、堰、埭等情况。

其次,打造以市镇为特色的文化标识。水之所以成为文化,在于人的作用。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是江南水乡文化繁荣的集中体现。诸如塘栖镇,向来是江南市镇翘楚。傍水成市,市民生活包容万千,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样式,桨声灯影里历史与现实交融,可以在其中体验水乡文化的各种元素。再辅之以周边的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三,“寻访”历代诗词中的临平。历代文人歌咏临平,不仅提升了临平的知名度,也赋予临平文化较高的品位和格调。例如宋僧道潜《临平道中》一诗,描述五月里的临平,最后一句是“藕花无数满汀洲”,韵味悠长,意境清丽,水乡特色鲜明,一直受人称道。现在编纂的“临平丛书”,正是为了抉发临平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传承发展临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来源: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