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茶文化的知与行
我这一篇《一片树叶的“以文化之”——茶文化的知与行系列之二》文章,是2022年9月底我在与余姚市在杭同乡会(商会)乡贤们交流时的稿子为基础修改的,同乡会领导几年来多次邀我与同乡们聊聊茶文化及知行合一,盛情难却,拖了几年,只得应允。
我把它列为茶文化的知与行系列,是因为2018年6月我撰写出版了一本《茶文化的知与行》的书,发行尚受社会好评。但这本书我不是回答茶文化该知什么又该行什么的具体问题。而是我用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心学中一个知名的观点“知行合一”修行(即修心)我自己的行茶文化工作的良知。
茶文化本身不会“知与行”,只有从事茶及茶文化事业的人有知行合一的修炼问题。
大家知道,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是“致良知”,有实现或唤醒人内心的善意并增强辨别能力的意思,行是“事上练”,人的“致良知”只能在具体事情(工作)上练自己的心,才能练就自己的“良知”并增强辨别能力。
在王阳明看来: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他认为事上磨炼乃真修行、否则终无长进。所以他强调“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标榜进取精神最好的修行之地”(摘自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之一)。
因此说“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即在良知一念发动处就要“事上练”,并贯穿致良知的始终,在行中磨炼自己的心,达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融合(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分重视自己的“三磨炼”:磨炼心志,磨炼能力,磨炼思维。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人的意志力、思维能力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真正限制一个人的,是认知上的困顿,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和格局。
他还十分重视“三思而行”:思危(居安思危)、思退(进退自如)、思变(思进思变)。三思而后行,人生才会顺遂成功。
王阳明还认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人的欲望二字遮蔽了人之良知,才让人心变得难以直视良知。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有的道德感本来不用人教,人在做错了事时内心也知道,只是欲望(私心)使自己昧着良知(心)而已。
在我看来,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是“知行合一”就是教人要真诚、有良知,用心、有责任的学问。良知在人心中,但必须真诚、用心地去事上练,能用心有责任才会深刻体会到内心良知的力量,许多看似艰难的事,只要人有良知,能真诚用心地去践行,也就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险恶和艰难了,心安则强大,良知是应对外部万事万物的法宝。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壮阔,历经磨难,他始终左手持剑、力挽大明江山;右手抚卷,创立心学的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王阳明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他不仅是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还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人在他故居的门额匾上刻着“真三不朽”,就是真正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伟人和圣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我们从事茶及茶文化工作的人,能坚持知行合一也非常有现实意义。我是2003年参加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担任一定领导工作,但我原本很少喝茶,基本不懂茶的知识,更不了解茶文化。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并努力干好一行,是我们这代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本能与良知。从事了茶文化工作,更不能终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良知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敢攀登”,无知、少知可以变成有知,不懂、外行可变成内行。工作就是修行,要力求“专、精、正、诚”。任何成功者都是在“学而知之、知而思之、思辨而明之、明而笃行之、力求知行合一”过程中磨炼成长起来的。
我的书法老师王玉田先生给我篆刻了两方章:一方是“且饮且书”,一方是“乐晨夕”。王玉田老师可能借鉴北宋杭州知州蔡襄(公元1065年左右)“一手书法,一手烹茶”的典故是对我的鼓励。蔡襄是位大书法家,因爱茶并著有《茶录》而流传后世,我对这位前辈是望尘莫及,王老师赠我这两方章,妙哉!这不是对我晚年人生的一种最好的生活态度吗!为此,我拜专家学者及能者为师,把“且饮且书”作为“乐晨夕”的一种生活方式。做自己喜爱做的事就会钻研、就会快乐。2018年6月我撰写出版一本《茶文化的知与行》的书,截至2019年6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已三次发行。
茶文化的知与行的意义还在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茶中国人可谓人人知道、天天接触,但真正知道茶知识的不多、了解茶文化的更少”。良知告诉我们,有责任,要用心地去传承普及“茶为国饮”知识的同时,还要极力推介“以茶惠民”的实践。
为此,我们在普及、弘扬茶及茶文化的过程中,要正视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应引领社会大众不断追求美好茶生活的发展需要。
如果我们把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仅仅看作饮茶文化,就会出现“圈子文化”现象,茶及茶文化仅在“圈子”里津津乐道、自娱自乐地活动,不能面向社会大众、把“圈子”里人的爱好及热忱看成社会大众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疏远社会大众;如果我们把中国茶文化仅仅当作推销茶业的“托”和工具,就会出现“忽悠文化”的现象,不讲究科学、文过饰非、见利忘义、刻意炒作、甚至编造托词和故事哗众取宠、误导社会大众、引起社会反感;如果我们忽视中国茶文化的优秀性和大众性,就会出现“奢华浮夸”不良现象,“茶性俭”、茶本是简朴之物,如有人过分玄虚浮夸,弄成奢靡之风,违背了“茶”的文化风骨,“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在追求奢华享乐中振兴的”。还要正视一方面有人把茶叶炒作得一般老百姓喝不起、甚至连喜爱茶的富裕人士也望而生畏,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出现茶的“内卷”如种茶面积“内卷”、茶产能“内卷”、茶消费“内卷”、茶性价比“内卷”等等状况。
茶本是奉献自己、造福人类的上善之物,对此,我们需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知行合一,真诚、有良知,用心、有责任地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谋划起来,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产业、讲究科学,充分发挥茶及茶文化中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需要的物质,以适应时代发展,造福于人类。
【相关阅读】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