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园区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实现产城深度融合,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东洲街道开展“工业园区产城融合 综合治理提升”民生议事堂专题协商活动,稳步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做细做实东洲工业园区的“后半篇文章”。富阳区政协基层协商质效评估团代表,区级部门相关负责人,东洲街道主要负责人及东洲街道政协委员、协商议事员代表,街道办公室(中心)负责人、各村(社)书记代表等参加。
东洲工业园区成立于2002年2月,20多年来,园区自北向南不断扩容发展,从首期规划面积2019亩,到三期规划面积约10800亩。2013年7月纳入开发区直管范围,范围扩大至18000亩,目前共有456家企业,从业人员21982名。在人口大流动、产业大发展的多重因素推动下,东洲工业园区“人口倒挂”的现象越发明显,致使交通、消防、治安、环境、卫生、住房等社会管理问题日益暴露。
对此,课题组经过前期调研后,分别围绕现状情况、前期调研情况、存在的问题、探索做法等方面,汇报了关于东洲工业园区综合治理提升的调研报告,指出东洲工业园区仍存在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安全生产管控压力大、村企服务管理难度大、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大等问题,并提出要探索党建统领、区域共治,一企一策、产业升级,夯基固本、优化治理三方面做法。
探索党建新径,推进基层治理
区政协委员陆春校:建议属地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完善“企业员工基础守则”,有效管理好员工,形成社企共管的良性局面。
区政协委员陆丁祥:建议进一步优化园区网格员队伍,提升网格员业务能力,加强园区网格化管理水平,提升网格员对各项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务的熟悉度,坚固网格不可或缺的 “螺丝钉”。
东洲街道协商议事员许敏:建议进行消防安全“实景化”演练,将“模拟场景”放在园区出租户代表家中进行实景实训,提升街道微型消防救援站、驻点消防分队快速响应、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
东洲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叶梦兰:建议扩大园区“朋友圈”,覆盖到未设立党组织的三新组织,实现工作共建的全知晓,提升“朋友圈”实用价值;提升园区“活动量”,通过活动把园区各式各样的人员拉进来,拉进阵营;打出园区“特色牌”,聚焦“三车一红”(卡车、货车、网约车、网红),围绕园区的新就业群体,多挖掘对群体、对区域发展有利的共建项目,在打造过程中展现亮点。
东洲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负责人管章梅:建议全面摸清企业情况,打破各层级和各部门数据壁垒,多跨归集,形成“一企一档”,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有序、分类推进提升整治。
东洲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主任施海龙:建议积极探索构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如一厂多租、动火作业等企业)安全联盟,通过业务交流、交叉检查、比武排位等方式,完善工业园区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措施。
●富阳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
要为园区企业建立稳定的“大后方”,精准对接企业诉求,当好服务发展“店小二” ,在村庄规划要有前瞻性,要留住企业发展空间,避免村企交错,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应从不同的管理角度找出“最优方案”。
●东洲街道党工委书记包杰峰
要认清当前形势和面临的问题,厘清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应急和长效相结合,集体和个体相结合,明确工作重点,积极寻求对策,稳步推动东洲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区政协基层协商质效评估团代表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认为本次活动选题精准,聚焦解决产业多元、人员异质、企业居民生产生活等新矛盾,是一个集品质提升、社会稳定、营商环境于一体的复合式命题;举措全面扎实,提出了建设“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厘清了开发区与街道,企业与村社的治理边界和发力重点;协商充分,属地领导、政协委员、基层代表及相关部门均充分表达了意见,搭建了对话平台,建议街道政协委员小组进一步落实细节,力争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安民稳工样板、服务企业样板。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