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历史文化街区怎样逛出“杭儿味”?杭州政协协商破解“千街一面”
发布时间:2024-10-17   潮新闻

图 王姿娇

清河坊、小河直街、塘栖古镇、闲林老街……来杭州旅游,打卡“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是不少游客的“必选项”。

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的重要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自1996年启动街区保护以来,目前共有历史文化街区42处,主要有城市文化展示、特色产业发展、居住商业混合、旅游休闲商贸4种发展模式。

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怎样实现保护与发展兼顾、传统与现代交融?10月15日上午,杭州市政协召开“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在协商建言中,探寻适合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打开方式”。

塑造“杭儿味”——

顶层设计和绣花工夫相结合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运作,要以‘杭’为本。”

“保护和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同时,要凸显独特的‘杭儿味’。”

……

协商座谈会上,“杭儿味”成了常常被提及的高频词。

杭州市政协委员林航认为,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杭州的历史文脉,这正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特色和气质,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进一步激发活力,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旅融合新地标与消费集聚地。

“既要注重传承杭州历史文化,有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使之与有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又要注重适合当代生活和消费的创新。”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司马一民说,杭州要对历史文化街区商业运作进行整体规划,通过适当引入杭州老字号,同时重视举办具有鲜明杭州历史文化特色的经营活动和文化活动,着力做“活”杭州历史文化街区。

塑造“杭儿味”,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更要下“绣花工夫”。农工党市委会提出,“杭儿味”的建筑风貌和人文资源,是杭州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乡愁的承载者。杭州可以提炼独特的建筑标识,助力城市文化形象“出圈”。同时开发创意文旅产品,培育交互性和分享性的“杭儿味”文化体验。

以清河坊历史街区为例,民盟市委会提出,街区可打造全天候、全场景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宋韵美学空间建设、演艺产品更新,与“南宋IP”创新型商业业态紧密结合,让游客深入体验宋代文化韵味与杭式生活雅致风情。

开辟漫步线路——

用脚步“串联”城市文脉

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城市的记忆和特色,也是一座城市最具故事的地方。要读懂城市的故事,用脚步“丈量”最为深入。

“当下方兴未艾的‘城市漫步City Walk’或是各个街区文商旅深度融合的途径之一。”杭州市文史研究会理事仲向平在座谈会上说。他认为,杭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处处有文化,步步是历史,但文脉必须互联互通、相互贯穿才能盘活存量,通过漫步街区,用脚步“串联”,能够阅读建筑、观察生活、赋能商业。

仲向平建议,杭州可以开辟多条“皇城烟火”游、“晨间烟火”游、“老城向晚”游等城市漫步线路,以及“北街梦寻”“书香北山”等特色线路,多维度、宽领域、深层次地欣赏领略南宋家常、大美杭州。

“建议注重线路的景观美学,凸显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仲向平看来,精心设计的城市漫步线路应突出历史文化节点,串联起历史建筑、文化展馆、纪念设施和艺术装置等,以提升线路的历史文化价值。

不仅是文脉串珠成链,城市漫步线路的商业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要互为点缀,提升线路活力,打开城市生活的界面。

“需要各方持续形成合力,激活、唤醒、盘整杭州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内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赋能各类商业店家的品质经营和品牌优势,使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有古有今,出圈出彩。”仲向平说。

破解“千街一面”——

挖掘在地文化彰显特色风貌

全国有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千街一面”的同质化文旅体验,成为近年来为游客所诟病的问题。怎样突出重围,实现“千街千解”?

“历史文化主题不应只限于南宋文化,还有吴越文化、商贸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街区要在这些多彩的文化内容中选择符合历史沿革且保留至今的特色主题,据此打造各有侧重的文化景观带或文化体验区,推动街区历史风貌特色更加彰显。”杭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座谈会上提出。

历史悠久的塘栖古镇,打算在挖掘在地文化上下功夫。临平区政协提出,城市更新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塘栖古镇可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古运河水上游览路线,打造符合大运河开阔水域和民俗文化的沉浸式水上活动及游览项目,并结合塘栖市井文化,从在地文化、民俗回忆里提取地方特色元素,形成一个既能满足周边居民生活也能满足外来游客对市井体验的空间。

在建德市政协看来,立足严州文化,是守护历史遗产,实现文旅融合的必由之路。“比如,设计一批融入严州文化的时尚萌品、生活潮品、精致工艺品,将严州文化融入度假设施、活动场景、服务环节中去,让游客在街区就能从吃住行游娱购等多角度体验严州宋韵。”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方德瑞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