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上千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就业牵动万千家庭的期盼,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解决就业问题,需毕业生提升能力,也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协同发力,共同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本期《我们圆桌会·政协视点》栏目邀请1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在杭州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围坐座谈,他们有来自高校的教师和毕业生代表,有新业态和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也有相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的代表。节目中,他们共同探讨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思路和建议,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献计献策、凝聚智慧。
新就业与传统行业对话:
旧中育“新”机
尽早树立清晰的职业规划很重要
吴正
市政协委员、浙江明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作为一名从事土木行业的政协委员,行业带来的影响较大。不过今年有一个好的现象,相对民营企业,国企对土木专业大学生的需求量有所上升。
走好就业路,需要多维度共同努力。首先,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尽早树立清晰的职业规划,政府应在政策层面推动职业发展的多元化和均衡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让年轻人有更多元的选择空间,也更愿意走进不同类型的岗位,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探索交叉学科设置
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
孙艳燕
浙江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接着吴正委员的话题,在校招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游戏建模领域,对土木专业的毕业生是有需求的。因此,高校也要加快探索交叉学科设置(如土木专业与游戏建模结合),培育与企业需求能精准匹配的人才。
跑单也别放弃人生理想
彭清林
第八届浙江省道德模范,美团外卖配送员
相比一些传统行业,新就业形态确实有优势。新就业形态不仅收入上限高,工作时间还能自由安排。这种反差,促使很多年轻人流向灵活就业领域。
但是当下新就业群体正经历着复杂的发展变化。一些因企业裁员而失业的人、刚毕业的大学生,纷纷涌入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作为过渡。随着从业者暴增,单量变少、薪资下滑,新就业群体的竞争压力剧增。
不过我也观察到,身边很多从业者把这当作过渡,边工作边准备考编、考研,团队里就有人成功转型。对年轻人来说,做灵活就业得坚定目标,暂时跑单也别放弃追求职业理想。
破局:政、校、企多方协同
拥抱变化
就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赵逸斌
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青年就业处处长
一直以来,杭州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工作。我们通过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等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减轻负担,也借助政府补贴推动企业吸纳大学生见习。2024年杭州见习留用率达到47.77%,呈现明显回升,反映出企业用人信心在恢复。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观察到,不少学生选择考公考编,其实质是对失业风险的担忧;也有很多学生直到大四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对职业生涯缺乏长期规划。相较之下,一些国家从初中起就开始职业启蒙,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为此,杭州持续推出“共创生涯大赛”,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帮助学生提前认知职场。同时,加快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搭建平台推出“高校点单、政府配送”服务,上半年已走进17所高校宣讲。围绕“四好就业模式”,从好理念、好政策、好技能、好服务四个方面发力,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并完善灵活就业支持服务。
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与青年自身一起形成合力,逐步缓解就业难题。我们将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和服务,努力帮助更多青年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珍惜实习机会 强化个人能力
司马一民
资深媒体人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结构性的“难”。
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多方讨论,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当下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不应仅追求理想岗位,需先养活自己,可秉持“先就业再择业”观念。二是重视实习历练。实习是连接校园与职场的重要桥梁。大学四年期间,建议至少利用6个寒暑假投身实习,且实习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将解决问题的经历详细记录,形成个人的“职场案例库”,这对就业将有很大帮助。三是强化个人能力建设。在就业压力剧增的背景下,学校和就业机构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学生必须主动走出舒适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考取职业证书、自学专业技能等方式,逐步积累社会经验和能力。例如,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还可以通过开源项目、竞赛等方式提升实战能力,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推动人才供给
从“标准化生产”走向“精准化定制”
陈丽君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
建议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个人形成合力,推动人才供给从“标准化生产”向“精准化定制”转变。
政策层面,教育、人社等部门可以联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采取更多创新举措,涵盖从政策支持、岗位开发、就业服务到权益保障等等。比如,向企业提供就业见习补贴、发放一次性的扩岗补助、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等;建立动态就业信息平台,精准匹配岗位与人才,如按行业、技能标签推送职位;完善社会保障、将灵活就业者纳入医保、养老保险体系,允许毕业生以个人身份参保,降低职业风险。
高校层面,尽快探索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增设微专业、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法律”“生物科技+大数据”),缩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周期;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项目制教学(如浙大与阿里云共建“云计算实训基地”)职业生涯教育前置,从大一起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邀请企业HR、行业专家进校分享,帮助学生探索职业方向。
大学生层面,提升可雇佣能力,针对性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如自学Python、数据分析工具)和适应能力(如接受跨行业轮岗);提前通过实习、校企项目积累经验(如有学生靠3段AI实习经历拿到高薪offer)。
社会层面,对“慢就业”“缓就业”给予更多包容,理解宽容学生探索职业方向的过程,转变单纯“为就业而就业”的急切功利观念,允许一些大学生通过Gap year(间隔年)提升自我,实现高质量就业。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