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再到人工智能经济,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正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持续推动产业体系提质向新。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站在“两万亿”和“超大城市”的出发点,下一个五年,杭州将怎样谋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
近日,杭州市政协十二届二十一次常委会会议举行,政协委员、专家围绕推动杭州“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商建言。现场热烈讨论中,“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成为了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未来产业跃迁:
锚定五大赛道,构建数字基础设施
近年来,杭州城市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活力强劲,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5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位列全国第四,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
肥沃的创新土壤,正催生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正处于孕育萌发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杭州市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杭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一些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全国领先,企业创新主体活力迸发,且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平台,聚力构建活力开放创新生态。
“我们也应看到,杭州未来产业培育面临的短板和不足。”兰建平点出。比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改善、发展要素保障有待优化等。他建议,杭州应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智能体、类脑智能、生物合成和低空经济五大未来产业新赛道,突出数字技术的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未来产业技术研发周期长、产业化培育过程复杂等特点,对基础设施和支撑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已成为‘第五能源’。”兰建平建议,一方面加快建设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创新数据产品和服务,推动多维数据融合应用;另一方面加快大型智算、超算中心建设,并布局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前沿领域专用设施,推动算力跨区域调度和共享,建立统一算力标识体系,优化提升算力利用效率。
文化出海破圈:
“数字+文化产业”,催生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期间,杭州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数字+文化产业”催生出新质生产力,以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已成为驱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不断融合共生,支持优秀文化走出去,推动文化“新三样”出圈出海成为杭州数字经济和文化经济的新增长极。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新三样”相关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39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文化“新三样”出海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占3.4%。
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师大文创学院副院长袁瑾提出,在文化“新三样”出海出圈的过程中,内容质量同质化、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以数字技术破解文化出海难题?
“要以内容IP开发为核心、企业平台发展为支撑、全球流通为目标,破解创新乏力、出海薄弱、产业分散三大瓶颈,构建内容可持续、产业精细化、全球可流通的‘三位一体’发展新范式。”袁瑾建议,构建一套覆盖“创作-生产-流通”全链条的生态体系——
建设数字化杭州文化基因库,将西湖、良渚、大运河等杭州世遗资源、非遗资源转化为标准化数字元件;推动跨界技术应用,如编剧领域推广AIGC技术,并前瞻布局云游戏/VR融合创新以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文化出海整体科技含量的跃升;建立数字文化出海工业化体系,构建从创意研发、本土化适配、全球发行到版权保护、资金流动、营销推广及数据反馈的全流程闭环,实现规模化、高效率运营,推动内容从“出海”到“扎根”的质变。
数字赋能城市:
释放民生领域生产力,让“幸福”不断升级
杭州连续18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具象来说,“幸福感”就是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包括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娱有所乐、事有所便等,通过民生福祉的推进,让老百姓过上更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的美好生活。
杭州市政协“十五五”规划建言课题组提出,杭州要聚焦共同富裕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拉长长板、补齐短板,继续谋划和推进一批民生福祉项目,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升级版。
“从发展趋势看,‘十五五’时期杭州民生领域将面临多重挑战。”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委党校法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郎晓波提出,比如就业形势依然承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超大城市民生诉求差异不断扩大等。
对于这些挑战,郎晓波提出了相关建议。如,聚焦产业动能释放不足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杭州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优势,鼓励企业研发可穿戴设备、助视助听助行产品、健康促进设备等创新产品,持续推动新科技、新产品在养老助残领域的应用。“结合杭州实际,重点推进银发经济发展高地、科技养老助残高地、生命健康领域自主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的生产力,实现民生发展可持续。”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