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帮菜:钱塘炊烟处,至味有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19   杭州政协

杭州的滋味,藏在西湖的烟波里,藏在运河的桨声里,更藏在每一道杭帮菜的袅袅热气中。从南宋的“京城滋味”到如今的“美食金名片”,杭帮菜历经千年沉淀,既承载着“人间天堂”的文化基因,亦映照着寻常百姓的烟火人生。

早些时候,杭州市政协召开的杭帮菜创新发展座谈会,恰是对这一活态文化遗产的当代审视。如何让传统滋味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机,已成为关乎文化传承、民生福祉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

从南宋御宴到百姓餐桌

杭帮菜的历史,是一部南北交融、雅俗共赏的饮食文明史。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时,北方的烹饪技艺与江南的物产风味深度融合,形成“南料北烹、口味交融”的独特风格。《梦粱录》中记载的南宋御宴已有蟹酿橙、鳖蒸羊等精巧菜式,而市井间的“分茶酒店”则孕育了宋嫂鱼羹、东坡肉等传奇美食。文人墨客的题咏更赋予杭帮菜以诗性气质。苏东坡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不仅是红烧肉的秘诀,更是中国饮食哲学的凝练表达。

明清以降,杭帮菜进一步走向民间。运河沿岸的商埠文化催生出酱鸭、熏鱼等耐储存的家常味;佛寺斋菜则创新出素烧鹅、炸响铃等仿荤素食。近代以来,楼外楼、知味观等老字号将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经典菜式推向极致,而街头巷尾的片儿川、葱包桧则成为市井生活的味觉图腾。这种“雅可宴宾、俗可果腹”的双重性格,正是杭帮菜绵延千年的生命力所在。

时代变局中的味觉突围

当下推动杭帮菜创新发展,绝非简单的推陈出新,而是应对三重时代变局的必然选择。

其一,饮食生态剧变下的文化自救。全球化浪潮中,快餐文化与异国料理持续冲击传统餐饮体系。年轻一代对杭帮菜的认知往往局限于“浓油赤酱”的刻板印象,甚至不知宋嫂鱼羹需以鳜鱼脍制、西湖醋鱼讲究“蟹味”。若不通过创新重塑品牌形象,千年饮食文脉恐将断层。

其二,消费升级中的品质需求。现代食客追求“既守正统又具新意”的体验。如杭帮菜创新发展座谈会发布的《杭帮菜特色案例集》中,“虎跑泉水牛肉”以名泉烹鲜,既延续杭菜讲究食材本味的传统,又契合健康饮食风潮;“芝士闷骚南瓜”则巧妙融合中西风味,展现兼容并蓄的杭州精神。

其三,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杭帮菜关联农业、旅游、文创等多元产业。淳安县政协《从生态佳肴到文化盛宴:千岛鱼宴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一文,表达了通过打造鱼头豆腐、清水螺蛳等地域特色菜,带动水产养殖与乡村旅游;临安区政协《深耕临安农家美食,打造天目暖锅品牌》一文,表达了借农家菜品牌促进农产品增值。唯有创新方能激活全产业链效能。

守正与出新的辩证统一

杭帮菜的创新发展,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精妙平衡。杭州市政协提出的“守正创新”理念,指明了一条系统化路径。

根基在“守”,梳理谱系,定格风味灵魂。杭帮菜创新绝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深厚传统的再解读。需如浙江工商大学周鸿承教授所言“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菜品的文化内核。东坡肉需保留酒香焖炖的古法,龙井虾仁离不开现剥河虾与明前龙井的时令默契。标准化建设亦非僵化味道,而是如杭州饮食服务集团所强调的“守住老字号本味”,通过规范食材产地、工艺流程保障风味传承。

关键在“融”,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杭帮菜的创新应是多维度的融合创新。一是菜系融合。如萧山区政协建议的“大杭帮菜”概念,吸收萧山萝卜干、富阳豆腐皮等郊县食材;二是业态融合。如上城区政协提议打造清河坊美食地标,让饮食空间成为文化体验场;三是技术融合。如“鳕鱼狮子头”引入低温慢煮技术,“南宋鳖烧羊”复原古籍技艺;四是传播融合。如九三学社课题组建议运用国际传播手段,让杭帮菜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

活力在“新”,贴近日常,激活大众基因。杭帮菜的本质是“市民菜”,创新必须回归百姓生活。新白鹿餐厅以平价精致路线年接待超千万人次,证明“家常化”并非降低标准,而是通过供应链优化让经典菜走进三餐四季。案例集中的饭焐茄子、鲞煎毛豆子等家常菜,恰是凝聚风味认同的关键。此外,如桐庐米粿、建德豆腐包等小吃创新,亦能通过“在地性”表达增强地域认同。

超越味觉的文化实践

杭帮菜创新发展的价值,远不止于餐饮行业本身,更是一场关乎城市文明形态的深层实践。

其文化价值在于延续城市文脉的活态载体。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何宏教授提及的“袁枚美食IP”启示我们,杭帮菜是可品尝的历史。通过挖掘袁枚《随园食单》与杭州的渊源,或重现宋宴美学,能让饮食成为可体验的文化仪式。这种“味觉考古”既增强文化自信,亦为文旅融合提供支点。正如千岛湖以鱼宴打造文化盛宴,临平以传统糕点传递非遗技艺。

其经济价值在于带动共同富裕的产业引擎。杭帮菜全产业链涵盖食材种养、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打造“杭帮菜食材地理标志体系”,可如临安天目暖锅般带动山区农产品销售;发展预包装食品产业,则能让杭帮菜突破时空限制。杭州餐饮业年产值已超千亿元,通过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将成为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其社会价值在于塑造城市认同的情感纽带。从G20峰会上的蟹酿橙到亚运会期间的定胜糕,杭帮菜始终是杭州向世界展示形象的窗口之一。对内而言,它更是凝聚市民归属感的符号。无论是北漂青年的一碗片儿川乡愁,还是家庭宴席上的八宝酱丁记忆,共同滋味背后是共享的情感认同。这种“舌尖上的共同体”,正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走向未来的杭州味道

杭帮菜的创新发展,是一场关于如何安顿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文化实践。它需要我们以敬畏心对待历史,以创造力面向未来,既守护东坡肉的火候、西湖醋鱼的刀工,也拥抱新食材、新工艺、新表达;既深耕楼外楼的艺术水准,也鼓励街边小店的个性探索;既重视宴席菜的精致华美,也珍视家常菜的温情底色。

正如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所言:“杭帮菜承载的是文化、连接的是民生、带动的是发展。”唯有让千年滋味融入当代生活,在守正与出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方能真正实现“舌尖上的文艺复兴”,让世界透过一方餐桌,看见杭州的山水人文、千年风雅与时代生机。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马晓才(杭商传媒社长兼总编辑、兼任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