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杭高层住宅的电梯里,当居民推着电动自行车试图进入时,智能识别系统会立即发出警示音,并停止运行。这一智能梯控场景,如今已成为全区414个住宅小区、2230幢高层住宅的常态。
截至2025年9月,5592套智能梯控设施守护着居民安全,而其背后,是一场由区政协委员俞聪的提案所引发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系统工程。
时间回溯至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俞聪提交的《关于降低小区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建议》提案,直指电动自行车数量激增带来的安全隐患:“部分车辆、充电器、电池生产标准低导致源头质量差,充电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充电难,用户违规在楼梯间或室内充电导致安全风险增加……”这份提案犹如一声警铃,唤起了各方对这一民生安全短板的聚焦。
俞聪在提案中深入剖析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他观察到,随着电动自行车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代步工具,其火灾风险已成为悬在居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问题涉及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多个环节,需要全链条治理;而解决方案则需兼顾疏堵结合——既要严厉打击违规行为,更要着力解决居民“充电难、停放难”的现实痛点。提案从完善法规标准、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强化日常监管、提升居民安全意识等多方面系统施策,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这份切中民生关切的提案迅速进入办理流程,由区消防救援大队作为主办单位,区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协同办理,构建起“政协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办理格局。一场围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全链条整治行动在余杭全面铺开。
区消防救援大队积极构建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体系,牵头制定《余杭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突出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成立由充停场所组、质量安全组、非法改装组等5个专项组构成的专班,实体化运作,定期调度,推动各部门从“各管一段”转向“捆绑作战”。区住建局则聚焦充电设施建设与物业管理提升,将提案建议转化为具体项目清单。政协的协商平台作用充分显现,通过提案督办、专题协商等方式,持续推动治理工作走向深入。
多部门协同发力下,提案建议逐项落地,成效显著。
在严格执法方面,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区办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处罚案件1475起,罚款8.22万元,委托执法与赋权执法双管齐下,形成有力震慑。
在基础设施补短板上,2025年计划新改建智能充电点位600个,每个点位可满足20-30辆车充电,总投资约1500万元,并推行“价费分离”降低居民成本;良渚街道金家渡区块自建房领域投入2700余万元进行车棚改造和消防隐患整改,并配备AI监控报警设备;长吴公寓二区投入180余万元开展架空层“还民”行动,改建充停场所。
在数智赋能方面,智能梯控系统有效阻截电动自行车“上楼”,五常街道西溪景苑、西溪北苑等试点小区在架空层增设防火隔墙、喷淋系统,新建膜结构停车棚,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在宣传引导方面,“敲门行动”开展2.1万余次,曝光隐患单位170余家,消防宣传活动260余次,张贴海报5万余份,发放宣传资料8.5万余份,应急广播、梯媒视频、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宣传矩阵已然形成。
更为重要的是,基层治理模式得以创新。仓前街道建立红色网格驿站,网格员带领楼道长,实现对20-30户为一单元的精准管理;电动自行车排查任务纳入“余智护杭”基层智治应用,一键派发至全区网格员,隐患发现与处置效率显著提升。
俞聪的提案,以其敏锐的民生触觉和精准的问题导向,成功撬动了多部门资源,推动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从单一监管向全链条、系统化治理的转型升级。政协提案的“小切口”发挥了改善“大民生”的实效,体现了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责任担当与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效能。这证明,一份高质量的委员提案,能够真正成为连接民声与政声的桥梁,转化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屏障。
政协要闻